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三篇作品进行分析,品味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的文学艺术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 纤细 自然 哀伤

川端康成是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作家之一,其《伊豆的》、《花未眠》和《父母的心》分别被编入高中语文读本、高中语文课本及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如此多地入选中学课本,与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文学艺术之美是分不开的。

三篇作品简介

《伊豆的》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讲了青年学生“我”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与薰子等一队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并和薰子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的故事。旅行结束了,“我”的心中却无限惆怅……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形成了康成小说的鲜明特色,纯洁的也成为康成作品中纯真无瑕的象征。

《父母的心》是一篇小小说,康成以他的纤细笔触,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穷夫妻宁肯拒绝优越条件也不愿把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深刻表现了天下父母的爱子之心。在表现爱子之心的字里行间,又流露着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

《花未眠》是一篇散文,写就于凌晨四点康成醒来后。他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在盛放,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散文完美地展现了康成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给人以深刻的人生思考。

三篇作品体现的艺术美

纤细之美。在给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纤细之美”正是康成作品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伊豆的》中,作者以“我”和这些艺人的行踪及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我”的眼光和感觉“间接”、“主观”地写,再配以一系列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使形象栩栩如生。年仅十四岁的在举手投足间流露着难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出她在飘落的八重樱花瓣中轻舞的风姿。

康成作品的基本格调正是细腻敏感,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极其细致的细节描写带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父母的心》同样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一对穷人夫妇的复杂心理。当财主太太想以优厚条件向“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的穷人夫妇要一个孩子时,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理智告诉他:答应要求既能使儿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又可以解决家计困难。可他的内心却一再地反对他这样做。他们把大儿子给出去时“眼含热泪,难割难舍”,细腻描写所展现的浓浓亲情,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

翌日清晨,父亲领着二儿子“无精打采”地找到财主太太,要把大儿子换回去。“无精打采”一个词就把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在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的亲子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傍晚母亲又以“孝顺父母”为由要用三岁的小女儿换二儿子。理智与情感反复斗争的结果,使这对夫妇最终舍不下至爱亲情,他们见到财主太太“竟然痛哭失声”,――“……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语言朴实感人,连财主太太也“禁不住落泪”。纤细感情和瞬间感受被表现得细腻入微,人物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变化也被表现得无微不至。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康成对对象、事物、情节的描写则更为具体、细致、纤巧,并抹上更浓重更细腻的主观感调。

看到海棠花未眠,康成写就了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首先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不能仅凭头脑想象。其次,要反复探究和品味,去感知“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于艺术美的真谛的探知。最后,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引发了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这样的哲学感受竟源自凌晨偶然看到的一朵花,作者观察的细腻、思考的独到实在令人叹服。

自然之美。康成是个自然唯美作家,他一再强调“自然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强调自然和人物的统一,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统一,以自然风光为背景,使它与男女主人公的美好感情交融。这是其作品极富艺术之美的又一表现。

《伊豆的》中,首先,作者用洗练的笔调来描绘大自然的清新、恬静与纯美,并通过自然色调与气氛来映衬人物的活动与心理。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蜿蜒的山路,宁静而闲适的茶馆,纯真感伤之意在这样的美景下显得那样闲雅,简直令人心醉!其次,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得逼真细腻,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展现了她同“我”之间的纯洁感情,展示了人性的自然之美。

《父母的心》中读者被那对夫妻对子女的纯真爱心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人们会思考为什么那对父母面对优越的条件,却舍不得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再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这也是人类最自然、最本能、最纯真的感情。

《花未眠》有几处写“一朵花”的句子,如“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对自然事物的美,康成不限于单纯地客观再现,不仅让它与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发生联系,还让它与民族精神文化发生联系,使自然事物充满着人的灵气,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加强了艺术审美因素。

哀伤之美。在《文学自传》中康成曾谈道:“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

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日本式的传统美,作品中始终体现出悲伤与纤细、敏感的特征,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追求一种既悲且美的风格,这是他一生追求的审美境界,也是康成文学的底蕴及魅力所在。《伊豆的》作为他的早期作品,其独具特色的忧伤美初见端倪。欣赏它就如同欣赏一本水彩画册,文中有诗情,有画意,散发着青春、纯洁的气息,但主人公“我”忧郁孤独的性格和离别的痛楚,又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朦胧、忧郁的薄雾。此外,作者还对伊豆美景进行了活灵活现的描写,借伊豆的秋天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情调。从“我”邂逅到短暂同行,再到别离,“我”与似恋非恋似爱非爱的纯洁情感,如同一曲清新而忧伤的曲子,自己的忧郁情绪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忧郁色彩。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故事的结尾虽是“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但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是否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这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

康成作品中表现的感伤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细细品味《花未眠》,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伤感与悲哀。“哀伤”,不仅是因为盛放的海棠不被世人欣赏和关注,更是因为一朵花的盛放之时恰是它的死亡之始。一花一世界,自然万物莫不如此。作品中这种“死亡意识”使文章格调低沉,流露出感伤与悲哀,具有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极为有限,而自然美却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他向我们倾诉着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哀伤的源头。在康成两岁、三岁、七岁时,父亲、母亲及祖母相继离世,后被寄养在姨妈家,10岁及15岁时又再次失去姐姐、祖父。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康成形成了所谓的“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既具有稚朴、明亮的一面,又具有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他曾说过:“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通过以上三篇作品,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作家的独特魅力和大家风范。无论是泼墨描写浓浓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哀怨,康成总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展示其大手笔的魅力。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美是其独特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特殊时代以及民族文化精髓浸染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美既是他个人的,又是日本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经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叶渭渠:《文学自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单位:王树义,保定学院外语系;王利艳,唐山学院外语系;周晓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