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想象开启思维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想象开启思维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后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它渗透在学习的各个方面。有了想象,人类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束缚,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创造性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合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阅读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就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这无疑会阻碍学生顺利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理解作品的意蕴。由此,在如何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中,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从文字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中这样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对这段文字,学生该如何理解?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作比较?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找到答案的关键词“雪”。

尽管大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就像早晨醒来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欣喜而又好奇地踏上几脚,却发现并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如雪一般清爽;扫过之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感弥散开来。

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沉浸在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了故都秋天的清、静与悲凉。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一般情况下,文章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在教学中就需要运用想象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不顾面带愠怒的老头,那些村童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展开想象,就会认为杜甫真幽默,描绘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

而此时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便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社会环境。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茅草。学生因此领悟到这些描写正是为结尾的主题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超越前人,所以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授《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沸反盈天。有人认为如果用无声的“推”就无法知道“鸟宿池遍树”,且原诗中的“门”应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沉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较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

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诗作还原成生活画面,由此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推断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的意境。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就能爆发出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是“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张开想象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关键。想象力与创新是思维的最佳状态,有了这种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时都将大有裨益。

语文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里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元素,通过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让语文课堂在创新思维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