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里跨越的大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里跨越的大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崔益军是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申江服务导报》的摄影记者。1998年12月,他第一次到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采访,在与同事的交谈中突发灵感,决定以当地孩子求学状况为题进行采访报道,希望通过舆论来帮助落后山区的孩子们。

他们从凉山州府西昌市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了国定贫困县昭觉县。在大坝乡的洛伍村寨,窘迫的物质条件远远超出了两位都市人“最简陋”的想象:30平方米的土墙草屋充当课堂,几张课桌陈旧不堪,几条歪歪斜斜的板凳就是课桌椅。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学生们大多坐在地上,缩成一团相互取暖。崔益军被学生们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他在现场一下拍完了10多个胶卷。此后,一腔热血、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崔益军和报社其他记者以及许多上海爱心人士16次前往昭觉、盐源等县,亲身体验贫困山村彝族学生的真实生活,并把它拍成照片、写成文章带回上海,在报上发表以及开展系列展览,以期唤起上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阿拉就是老爸老妈

第一次进凉山回到上海后,崔益军和同事以《大凉山的孩子》为题,在《申江服务导报》上用大幅图片报道了山里孩子读书求学的艰苦现状,报社职工和读者很快把首批154名困难学生认领一空。

1999年4月,乍暖还寒时节,崔益军一行为大坝乡中心校送去了第一笔9240元捐款,11月2日,中心校正式更名为“申江小学”。揭牌仪式上,200名彝族学生穿上了新校服。年底,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凉山州委、上海《申江服务导报》社等联合主办的《大凉山的孩子》摄影展,在上海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崔益军三进凉山拍摄的200余幅照片,深深地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不到一小时就收到捐款5600元。此后,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238名资助者共资助昭觉申江小学442名、特布洛乡中心校202名失学儿童。

在上海保险公司工作的黄彪偶然看见《申江服务导报》的有关报道,立即想捐助183名学生,但由于“竞争”激烈,他只争到50个名额。2003年10月,他和崔益军一行来到特布洛乡中心校,又认领了38个学生。随行的上海浦东梅园小学校长孔宇玮也认领了该校一年级的43名学生,平凉第三小学校长丁利民记录下了所有二年级学生的资料,她要让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一一结对……

令人感动的是我国著名医学教授邝安的亲属――朱菊仙女士。2002年,她捐资15万元在昭觉中学成立了“邝安爱心班”,救助50名贫困生直到高中毕业。三年后,朱菊仙又捐资5万元,再资助50名学生读完高中……其实,朱菊仙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她把自己原来的高级住所出租,将租屋的收入捐给了孩子们。许多捐助者把这些彝族孩子当作自己的儿女,他们也被学生称作“老爸老妈”。

“我是母亲,看看大凉山的孩子们,再看看我的小哈利,我想,不管贫穷或是富裕,他们都是希望,我为大凉山的孩子捐2万元钱。”2005年1月的一个夜晚,台湾歌星伊能静将一个大红信封交给了正在上夜班的《申江服务导报》主编徐锦江,让人意外。伊能静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歌星,她的一片爱心,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在众多的捐助者中,上海《解放日报》社职工时炳良的善举让人肃然起敬。当时炳良看到了好友崔益军拍摄的凉山孩子的照片时,他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家庭并不富裕的时炳良当场倾其能力认领了7名学生,并从此戒掉了烟酒以资助学生。2001年,他幸运地中了500万元大奖,翌年,他和家人慷慨拿出100万,资助昭觉、盐源、木里、布拖、普格等贫困县的756个孩子读书。

大坝乡史上第一代大学生

“崔叔叔,我在你们的资助下考上了大学,你一定要去我家,我们家要杀牛招待你。”2007年8月30日,刚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原申江小学学生吉史牛牛,拉着正在大坝乡看望孩子的崔益军的手,一定要崔益军到他家去做客。

原来,这一天是众多上海好心人资助的大坝乡科且村三名彝族学生吉史牛牛、杨艳、郑阿呷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了大坝乡第一代大学生。三家人合计一定要按照彝族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最高礼仪――杀四条腿的牛来招待恩人崔益军。

在热闹的吉史牛牛家,三个孩子的父母亲戚,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善言语,只是万分激动地拉着崔益军的手一再说感谢感谢。崔益军拨通了一直默默资助吉史牛牛读书的《申江服务导报》记者李彪的电话,告诉了他这一喜讯。吉史牛牛抢过电话,还没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李叔叔,李叔叔,我考上大学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电话那边的李彪也很激动,他告诉崔益军他还会资助吉史牛牛读书。吉史牛牛读小学是李彪捐助的,初中是时炳良捐助的。吉史牛牛考上高中后,李彪又拿出几千元资助他读完高中。

临行时,新旺公司总经理钱英琦拿出3000元给三名大学生,深情地嘱咐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摆脱贫困,一定要向自己的梦想努力。崔益军、徐震、郑翌等记者也拿出3000元资助他们。崔益军说:“今年是《申江服务导报》办报12周年,如果从1999年4月的第一次到昭觉捐款算起,我们资助申江小学也有12个年头了,《申江服务导报》将继续资助他们读书,伴随他们成长。”

为了让上海与凉山之间的爱延续,《申江服务导报》日前还发起设立了《申江服务导报》奖学金,首批报社员工内部募款已达2万余元,《申江服务导报》还号召上海社会各界对大坝乡考上大学的三名学生进行资助……

君住长江尾,我住长江头,但愿君心似我心,共饮一江水。到目前,崔益军用他手中的相机,帮助凉山1850余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有近300位好心人总计已向昭觉、盐源等县的中小学捐助3046人次,捐款达210余万元。

“一晃10多年了,我从‘小崔’变成了‘老崔’,我和我的同事仍在坚守着那份跨越千里大爱。”电话采访时,崔益军仍念念不忘那曾经在凉山的经历,仍然惦记着凉山,惦记着申江小学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