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什么影响了运动员的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什么影响了运动员的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强劲的对手,紧张的赛程,热情的观众,裁判的判罚,求胜的欲望……赛场上,似乎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使运动员心理出现变化,进而影响比赛的结果。

负面情绪会堆积起来

像奥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到底对运动员会有怎样的心理影响呢?曾参加奥运会的新加坡前乒乓国手张雪玲告诉记者,观众会对运动员心理有影响。“被观众‘嘘’肯定会沮丧,而观众过于热情有时也未必是好事。比如在一个回合内,突然出现加油声,运动员很容易注意力分散”。

在张雪玲看来,裁判因素也很重要。作为乒乓球运动员,她对本届女单决赛丁宁的判罚深有同感。“在比赛中被罚扣分,第一时间肯定是‘不服气’。但是如果是正常判罚,自己心情很快就能恢复。而若是觉得判罚有问题,就会很委屈。如果类似判罚再次出现,就会去找裁判理论。不过,有时遇到语言问题,无法与裁判有效沟通,‘委屈’等负面情绪就会堆积起来。”

至于比赛前,每个人都有不同心理表现。她会比较紧张,一开始用“听歌”的方法缓解,后来觉得“跟别人聊天”更有效。不过,她认为,不管运动员心理状态如何,都是由压力造成的,只是每个人表现形式不同。

为了少受心理因素影响,张雪玲与队友们都有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分别给每个人分析自己的优势,告诉我在场上应该想什么。观众可能认为比赛中‘想赢’和‘怕输’是一样的。其实,心理老师告诉我‘想赢’是把自己放在‘拼’的状态上,而‘怕输’则会过于小心翼翼,总在想‘这个球不能丢’。所以前者是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后者不是。”

影响因素主要来自运动员自己心理的把控

正如张雪玲所言,大赛中观众、裁判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此外,场地、天气、对手发挥等也会起一定作用。不过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高志青副研究员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于运动员对自己心理的把控。“比赛中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注意力放在哪里,是关注比赛结果还是关注过程,将极大地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

本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名将朱启南发挥不理想。赛后他说,“ (比赛中)好像两个我在内心打架,一个说想要拿回金牌,另一个却说要保持平常心,我试着控制,但在打之前,还是控制得不好。”高志青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在面临比赛压力时,未能在比赛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环节上,过多考虑结果所致。

“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中”,这听起来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相当不容易,不仅运动员和教练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有些时候也需要运动心理学专家与运动员长期接触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曾任多支运动队心理老师的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教授黄志剑告诉记者,不同的运动项目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的方向存在着一定差异。

以射击项目为例,主要是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赛,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特别看重心理的稳定性。黄志剑表示,对常人而言,“希望打10环、害怕打9环”的心理很正常。但是运动员不能这么想。否则就会出现“万一下一枪打了9环怎么办”这样一连串的负面情绪和想法。

所以,在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建立适宜的心理定向(专注于过程),降低射击选手期望值十分关键,这个期望值包括单一环数目标和最终结果目标,要使选手在情绪上接受“9环也不错”这样的心理暗示。然后再通过表象训练,如呼吸调整来调节心理、稳定发挥。

与射击不同,赛艇等体能类项目,心理的稳定性就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赛前把运动员情绪动员起来,使其足够兴奋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在短距离皮划艇比赛中,如果运动员赛前不够兴奋,很可能到接近终点时还找不到最佳状态。这个动员选手情绪的过程又叫做‘唤醒’。”黄志剑说。

当然,“唤醒”程度也不是越高越好,一般说来,中等偏上比较好。这一程度不好把握。黄志剑介绍,老队员容易出现唤醒水平不高的现象,不兴奋,甚至淡漠;而新手往往又过于兴奋,进入状态过早、坐立不安等都是过于兴奋的表现。

从心理上选拔运动员

在黄志剑看来,心理辅导的目标不是令运动员在比赛中超水平发挥,而是尽可能发挥9成以上的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从心理方面选拔运动员很重要。

高志青介绍了一个射击项目常用来测量心理稳定性的游戏:垒弹壳。通常一般人只能垒两三个,而当时还没练过射击的本届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易思玲却一口气垒了7个。就这样,她被选进了射击队。

心智水平对于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同样重要,在训练和比赛中需要精确控制肢体,完成复杂技术动作和比赛任务,没有相当的心智水平,是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对运动员极大的误解。

除了这样的心理测试,运动队还从神经类型方面选材。高志青介绍,大脑神经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两者之间转化的强度、速率的不同决定一个人的神经类型属于“强”型还是“弱”型,或是“中间”型。一般说来,多从“强型神经类型”中选拔运动员,尤其是“强型”中的灵活型(反应快,准确,活泼,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具有强而稳定的工作能力)和稳定型(细心,踏实,肯钻研,思维准确,具有长时间稳定的工作能力)。

在大型赛事中,自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自己”是比赛场上运动员和教练员常说的一句话,有趣的是,同样是“自信满满”的表现,有的运动员属于“特质性自信”,是从骨子里天生的自信爆棚;而有的运动员的自信水平随着训练水平、身体状况、对手强弱、比赛轮次,起伏变化。

对于前者,黄志剑将其称为“比赛型选手”,面对压力总是能有更好的发挥。当然,这一类型的运动员非常少。他们通常不需要专门的赛前心理辅导,而在平时训练中面对伤病、运动瓶颈等时候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因为很多时候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和比赛就是他们的“心理老师”。

在黄志剑看来,我国羽坛名将林丹就是这样的“比赛型选手”。在刚刚结束的男单决赛中,他对李宗伟的成功逆转,表现出了超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比赛型选手与普通选手的对比。

Tips

能进入奥运会这样大型赛事的运动员,几乎没有心理素质差的。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包括心理选拔),不断参加比赛才脱颖而出的。之所以有时候觉得某些运动员发挥不好,与大型赛事的特性和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及临场指导有关。运动员需要在特定时间、空间内把自身最佳状态表现出来,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员通过平时科学刻苦的训练,在比赛规定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一般说来,相比普通运动员更积极、更果断、更平和、更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