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的几点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的几点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从有效学习的再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学习的现象,并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情境;情感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沸腾”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由于课堂的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带来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情感——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悬念可以营造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心里就会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设悬念,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并展示小猴子骑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车轮车子的动画。(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让疑问自然地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的道路上去,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原因及答案,从而形成了知识上的悬念,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巧用数形结合,提升学生思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对数形结合有过这样的说法:“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通过形与数之间的联系,让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数中有形,形中有数,数形结合中问题得以解决。

数学是抽象的,抽象的数量关系可以通过看得清摸得着的图形表示出来,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实质就是由形解数。在研究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数的形态转化为有对应关系形的状态,利用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形”为数提供了直观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重视语言的幽默,激情引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的紧张和疲劳,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运用幽默性的语言教学在处理一些重点、难点或关键点上往往容易突破,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例如我在教“鸡兔回笼”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鸡笼同笼,有80个头,224只脚,请你算一算,鸡兔各几只?”学生审完题,议论纷纷,埋头苦算,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我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眼睛。“现在,鸡与兔的脚就一样了,上面有8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80×2=160(只)”学生齐答;“和原来的条件相比较,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24-160=64(只)”,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64条腿去哪了?”“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该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32只兔子!”许多学生欢叫着。“鸡兔回笼”问题的这一解法,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采取了这样的语言进行引导,不仅问题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让学生学得快乐,印象深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只要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