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让乱花迷人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让乱花迷人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对历史的一次超越,或者说是尝试进行一次超越。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进行问题教学,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多体现。不过,追逐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强调自主,于是放弃了引导;追求多元,于是缺少了边界;凸现开放,于是淡化了边界;注重人文,于是忽视了工具。凡此种种,值得思考和警惕,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语文教育本身的固有价值和根本内涵,或许会走向一条新的歧路。

一、自主与主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已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仅仅把教学时间放给学生?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热闹的表面?仔细想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脱离教师引导的学生主体阅读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真正的能力训练要求的。如果离开了教师,让学生自主分析一篇文章,很少有人能够有目的的、有条理地阅读,更不用说有体会了。

二、多元与界限

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标准化”的强大的冲击和反拨。正是鉴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推行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不会使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下来,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满头雾水,最后是无果而终。阅读是主体(读者)和客体(书籍)之间发生关系。主体的态度首先应该是谦逊的,至少也是尊重:尊重客体,尊重作者的意图。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文本还是限定了我们解释的可能性,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也就是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还应是哈姆雷特。

三、文本与拓展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教学禁锢于教科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材文本。学生阅读面窄小,视野不开阔,学习兴趣不足,语言感受能力不强。新课程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明确提出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的课改新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课改的新理念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间有差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或拓展文本不适时机与过度,或忽视了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或拓展方式单调、划一……这种理念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确实,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但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千万不能陷入“在课堂教学中似乎不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不够时尚和流行”的误区。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人文与工具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何文胜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时曾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内地教材过于强调文学和人文性,淡化工具性,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课标一套,教材编写又一套,教学内容又另一套,评价又是另外一回事。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归根到底,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和理解透“人文性”与“工具性”二者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