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拆细移植集成中的发展机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拆细移植集成中的发展机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时候,人们会感觉,某种新的媒体形态或运作方式的出现很突然,宛如横空出世,让人一惊。人们甚至会惊讶创始人的非凡想象力。纵览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其实,许多新的传播手段是源于一些不起眼的技术手段,一些新的媒体形态是源于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操作方式。从方法论层面观察,也许可以说,拆细移植集成中蕴藏着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体现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式。

生活中,原就不缺“化腐朽为神奇”。新媒体的发展与变革,自然也不能违拗这个规律。

把一切集成入搜索引擎:从满足好奇到生存方式?

搜索对于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的影响,是如此之深,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前的人们绝难想象的。更可能让编年史家们难以抉择的,是今天搜索已经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正在演变成人们竞争能力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如果不善于搜索,就可能对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无从知晓,就难以适应竞争。但如果人们去居住地附近消费都要先搜索一番,是应当赞叹搜索对丰富人们生活的贡献,还是应当感慨技术工具对日常生活的侵蚀呢?

虽然有人说,搜索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项功能,出现得更早一些。但有关注搜索发展史的人们说,1990年以前,没有任何人能搜索互联网。有研究者曾经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梳理过搜索引擎的“史前史”。这段梳理成果还是颇具启迪意义的。

所有搜索引擎的祖先,是1990年由位于蒙特利尔市中心的麦吉尔大学的学生AlanEmtage、PeterDeutsch、BillWheelan发明的Archie (ArchieFAQ)。当时World-WideWeb还未出现。Archie是第一个自动索引互联网上匿名FTP网站文件的程序,但它还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Archie是一个可搜索的FTP文件名列表,用户必须输入精确的文件名搜索,然后Archie会告诉用户哪一个FTP地址可以下载该文件。由于Archie深受欢迎,受其启发,有人于1993年开发了一个Gopher(GopherFAQ)搜索工具Veronica(VeronicaFAQ)。

能够通过“爬梳”来获取有用的信息,这让人们惊叹,于是,人们形象地把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Robot程序称为spider(SpiderFAQ)程序。世界上第一个Spider程序,是麻省理工学院的MatthewGray的“WorldwideWeb鄄Wanderer”,用于追踪互联网发展规模。刚开始它只用来统计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数量,后来则发展为也能够捕获网址(URL)。

1993年2月,6个斯坦福大学生想通过分析字词关系对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作更有效的检索,而创造了Excite,后来曾以概念搜索闻名。1994年4月,Stanford两名博士生,美籍华人Jer ryYang(杨致远)和DavidFilo共同创办了Yahoo。随着访问量和收录链接数的增长,Yahoo目录开始支持简单的数据库搜索。因为Yahoo!的数据是手工输入的,所以事实上只是一个可搜索的目录,不能真正被归为搜索引擎。

1994年4月20日,华盛顿大学学生BrianPinkerton创造的WebCrawler正式亮相。虽然仅包含来自6000个服务器的内容,但这是互联网上第一个全文搜索引擎。

其后的搜索引擎发展就更有声有色了。先是1994年7月20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MichaelMauldin正式了Lycos。他将JohnLeavitt的spider程序接入到其索引程序中,除了相关性排序外,Lycos还提供了前缀匹配和字符相近限制,这是搜索引擎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进步。而1994年底出现的Infoseek友善的用户界面、大量附加服务使它声望日隆。然后是1995年,一种新的搜索引擎形式出现了―――元搜索引擎(AMetaSearchEngineR-oundup)。用户只需提交一次搜索请求,由元搜索引擎负责转换处理后提交给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并将从各独立搜索引擎返回的所有查询结果,集中起来处理后再返回给用户。

继搜索引擎领域一系列重要发明之后,新的角色出现了。1997年9月15日,斯坦福大学博士生拉里佩奇注册了google.省略搜索引擎Beta版(此前Baidu只为其它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等提供搜索引擎),2001年10月22日正式Baidu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引擎开始称雄。

重读搜索引擎的发展史,有意思的不仅是那些技术奇才从解决不便、满足需求、特别是满足好奇中,一步步创造了搜索引擎,而且还有不断地运用拆细、移植、集成等手段,使得搜索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即使是在搜索引擎的“史前史”中,拆细移植也是一种创造手段。与上述梳理成果中述及的Wanderer相对应,1993年10月MartijnKoster创建了ALIWEB,它相当于Archie的HTTP版本。它的功能类似于后来的Yahoo。

而近几年搜索引擎的发展轨迹,则几乎是尽可能地把一些满足生活需要的技术手段与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于是,连搜索引擎的定义都有人想着要改变了。如果有问题先搜索,它也许应当称之为一种新的门户,一种生活手段,一种生存方式。

拆细移植集成:

成败在于路径依赖与手段敏感

新媒体手段与新媒体形态的最早的创造者或使用者,往往不是媒体人。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发现。事实如此,必然有其原因所在。或许是因为,媒体人已经熟知已有的信息传播手段,并为拥有强大的影响能力而自得,对新的需求就不如后来者那样敏感,特别是对新的技术手段不那么敏感。或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没有去预见一些不起眼的新技术手段可能拥有的满足和影响能力。

有时,缺少想象力与预见能力有可能埋葬自己。

今天,人们称进入了“全民影像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数码相机和可拍照的手机,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影像记录。这当然归因于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但有意思的是,先行者却没有跟上,只是习惯地利用自己传统产品与技术的优势竞争,对新的技术手段没有真正的敏感,最终被自己的发明逼到了落后的境地。

这样的例子不少,但首先要说到柯达。

1975年10月7日,在美国纽约的柯达影像技术实验室中,史蒂文•赛尚将一张小孩与狗的黑白图像,通过CCD传感器,在23秒的时间内记录在磁带存储介质中,并显示在普通电视机大小的屏幕上,从而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雏形。虽然数码成像技术并非赛尚本人发明,但他却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出了数码相机。他在1974年被分派设计发明“电子的便于手提的相机”;在1975年,他便取得了成功,对外展示了一款重量为8.5磅,由16节AA电池带动的数字式相机。

但柯达对自己这项发明的认识,没有数码相机发展的事实这么有震撼力。数码相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步步走到了影像竞技场的中央。而那时,柯达还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进行战略性较量。一是以远低于欧美市场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柯达胶卷,挤压中国生产厂商的生存空间;二是于1998年3月23日出资3.8亿美元收购汕头公元、厦门福达和无锡阿尔梅三家中国感光领域的公司,基本完成对中国感光行业的收购。这就是著名的“98协议”。三是在2003年10月柯达与乐凯签署的一份为期20年的协议中,柯达以总价值一亿美元的现金、技术、设备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乐凯公司则坚持了品牌、控股权和经营决策权三大合资底线。

时至今日,竞争的成败单纯在感光行业内说已无意义,因为,感光胶片、传统相机正一步步从民用影像领域远去,数码影像成为新世纪的选择。由于全球市场在从胶片相机向数码相机转变,到2006年,先后有尼康宣布将停产几乎所有胶片相机;柯尼卡美能达彻底退出感光胶片照相机制造行业;富士对从事胶卷及相纸等照片感光材料的业务人员中,裁员约5000人。而从1995年就开始大批量制造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仅2006年二季度净亏损就为2.82亿美元(每股亏0.98美元)。

为什么柯达没有从自己的发明中获取足够的收益?也许,就是因为它在传统技术领域太过强大,竞争策略的制定习惯地有路径依赖,对新的技术手段数码影像没有足够的敏感。但当在传统胶片领域,在全球第二大的中国市场打败所有竞争者后,它突然发现,世界大变,在传统胶片领域的胜利变得无足轻重了。也许,当时同意感光行业全行业收购的决策者在不自觉中,做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英明决策。

其实,对传统竞争优势有路径依赖,是人的天性使然,是一个公司的成熟运作机制所决定,于一两个领导者是否有预见力无关。一个领导者是否卓越,不在于他是否认识到一个新的发明会不会改变一个时代,改变一个行业的运作规则,给新来者带来决定性的竞争机会,而在于他能不能以一己之力,说服那些还盯着传统竞争优势、传统核心竞争力、传统衡量考核标准的同僚们,给新发明和新技术手段以运用机会,以产业化的方式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并且,即使这些努力在数年、十数年的时间里不能改变报表的收入来源构成的比重,也在所不惜。

这是很难的。领导者的卓越与否,有时候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决定。环境、机会总是在起决定性作用。于是,人们就看到,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发明的推展者,往往是行业外的新人,是那些对人们的需求有足够敏感的人们,哪怕是从自己遇到的不便中产生变革动力;是那些对新技术手段的魅力和潜力有足够敏感,即使对其发展空间还只是有模糊猜测也敢于下决心的人们。

传媒领域也如此。当人们还在疑惑短信的作用,或仅是把短信视为个人联络手段的时候,就有敏感的先行者通过设计集中接收平台,而把短信演变成了公众性信息工具;进而通过短信提供新闻信息,而把短信演变成了新传播手段。手机报等等的出现,就由此有了基础。短信作为新传媒形态的基本技术手段,就得到了传媒人的承认。一个新竞争时代由此开始。

但,如果传媒人的路径依赖弱一些,手段敏感更强一些,这段竞争史会如何写呢?柯达的决策者们或许有不便于公开发表的体会。

换个眼光还是换种思维

摩尔定律已经为世人熟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于1965年在总结存储器芯片的增长规律时(据说当时在准备一个讲演),发现“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12个月翻一番”。后来表述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再后来,被人们改为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IT的发展史,一再验证了这个发现,于是人们更加尊重这个定律。

与新媒体发展特征有关,人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外设分拆独立,发展为一种新传播手段、一个新产品、一个新产业。观察就可发现,一系列新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是从计算机外设中分拆移植出来;或者是把为计算机输入输出信息需要而发明的一些技术分拆出来,独立成一种产品。最终,这种产品和技术发展起来,成为改变世界的一种新传播形式。

据研究,最早的数字影像技术是为计算机输入影像信息服务的。因此,人们经常看到,关于数码影像的介绍中,把数码相机称为一种计算机输入设备。这与许多人心目中的数码相机印象大相径庭。

从计算机外部设备中分拆出的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产品,还要数VCD。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时为安徽现代集团总经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57万美元,于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12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有意味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有人认为,姜万勐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不懂专利保护,有记者就此采访他时,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认为申请不申请专利似乎意义不大,关键是要让产品尽快占领市场。”也许正是这一念之差,导致他失去了统领一个产业的机会。于是,有人把姜万勐比作中国数字光盘技术开发道路上的“革命先烈”。

与计算机外部设备分拆延展有关的最有影响的产品,是现在人们广泛应用的“闪存”。1999年,朗科公司发明了全球第一款闪存盘,并将之命名为“优盘”(优盘为朗科公司注册商标),这是世界上首创基于USB接口、采用闪存(FlashMemory)介质的新一代存储产品。当时的媒体将之评价为“中国在计算机存储领域二十年来惟一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性发明专利成果”。由于这一发明,直接促成了一场“取代软盘软驱”的存储革命,软驱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电脑了。

人们常常争论,历史是由一些重大事件构成,还是由一些初看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演化。但不管怎么说,当代历史家的困难,在于如何梳理科技发明和进步带来的影响,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今天人们常常争辩的新媒体,就其技术源流而言,也许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发明,而往往是从一种不起眼的技术发展而来。人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博客,与十多年前的BBS可谓异曲同工,或者是同源。问题不在于这些技术是否是新发明,而在于人们对发明和技术变革是否有足够的敏感,是否有足够的想象力加以利用。于是,就可以说,分拆、移植和集成,许多时候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用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和常人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建立在需求本位、建立在对需求的把握基础上的实现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络股,曾经有徘徊于低位、险些到被停牌线的时候,正是不被传统眼光看好的无线增值业务,包括短信下载,挽救了这些网站的命运。

为什么短信这样的传播形式能在中国有如此的发展,除了移动话费的高企显出短信的价格竞争优势外,短信这种静悄悄的传播方式与东方人心理深处的渴望隐秘交流的心理正相吻合。这也是新媒体的机会所在。成功有时就在于发现最基本需求,并以更有魅力和效率的新手段满足它。把VCD拆分出来,是一种方式,把MP3集成到手机中,是另一种方式。其实,分类、移植、集成,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式。正像有人说,现代科学正是从对植物的分类开始的。

(作者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记者》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