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语文课程改革之前的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这都是老话题了。原因何在?人们往往对教材、教法议论得较多,而很少从思想观念上去找原因。然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纯粹是一种陈旧的封闭型的。方法单一化,操作机械化,训练程式化,目标简单化,思想被束缚,课堂被禁锢。作文教学完全遵循“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轨道运行规律。这种封闭僵化的作文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完全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师的指令式作文,局限于学生的任务式作文,局限于作文的技能教学,局限于作文的评定结果,全然忽视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作文教学观念应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作文观念转化,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一.作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了新课标下的作文具有开放的性质,在这里我们认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也需要开放型课堂。语文课程倡导一种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程,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开放并富有活力。作文教学,不应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开源引流,把作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

一方面,加强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初写作文往往遇到想写却写不出的矛盾,原因就在于封闭性。许多学生整日在家庭、学校之间穿梭,生活的封闭性导致思维的封闭性。作文教学应始终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开放,向社会、学校、家庭开放,把学生的视野引入万花筒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生活,力求使作文练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使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保持一致,通过开放,搞活作文教学,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加强作文教学与社会综合实践的联系。作文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作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社会生活为初中生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作文。

二.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每次作文训练的“将军”,站在三尺讲台上,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发号施令”,作文的思想内容如有“越轨”,则“格杀勿论”。学生成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奴隶,学生的一篇篇书面文章则成了教师“口头谕旨”的一纸笔录。教师沉迷在“惟我独尊”的作文专制教学之中,从不思辨;学生束缚在“唯命是从”的作文命令性表达之中,“唯唯诺诺”。

我们常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可能在一次次对学生答案的规范中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作文教学的“专制”角色转变为学生作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作文教学的中心地位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成为与学生合作的好伙伴。完全体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没有过去那种“师道尊严”。

一方面,要把教师的作文指导渗透到整个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由于作文教学虽然重点在课内,却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所以完全可以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共同活动尤其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潜移默化地分层进行指导,其效果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长时间集中指导。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发扬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师要树立“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从封闭、单向、趋同的传统作文教学思维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设计出富于创意的作文教法,点燃学生作文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作文创新思想的环境,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传统的作文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惟我独尊”,这严重阻碍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亦步亦趋、唯唯诺诺,缺乏作文个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作文的个性,给其作文的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有了宽松的作文课堂气氛,学生的作文思维冲突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作文教学要打破学生的被动局面,向挖掘学生作文潜能方面转化。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学生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即教师是作文的施教者,学生是被教师施于作文教学的对象,是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需要而配合作文的对象,学生则完全成为了作文课堂的附庸。由教师布置完作文题目讲解一番之后,学生或精心模写埋头苦干、或咬着笔头苦思冥想,或拿出作文书籍准备参考“克隆”一番,如此这般,学生根本不是在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是处于十分被动的状况下“做文章”,学生的作文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作文潜能也没有挖掘出来。这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作文训练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自主学习,自主作文。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作文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作文讨论、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从“指令性”的写作困境中挣脱出来,从被动的作文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作文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作文潜能。

四.作文教学要由单纯的技能训练,向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转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中狠抓技能技巧的训练,把综合性极强的作文分割成若干条若干块。写作的技能技巧不是不要指导不要训练,问题是应放在怎样的位置上,怎样指导,怎样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作文应该是鲜活的,有灵性的,有真情实感的,有青春气息的。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抽掉了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搞文字上的排列组合,像窗花、纸花一样,感人的生命力没有了。虚话,假话,空话,不是发自肺腑的,从根本上违背了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本意。学生学写作,是学语言,学观察,学思考,是学认识生活,学审视美丑,学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着力于学生作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作文教学要由纯粹的重视评定结果向重视作文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中,只讲结果,不重过程。教师往往只关注本次作文结束之后,哪些学生的作文符合本次训练“要求”,哪些学生的作文合符教师的作文“规范”,哪些学生的作文写得离谱等等,然后,教师用红笔打个分数作出评定,下次作文训练之前再来个“宣判”,一次作文训练就此结束。

学生在拿到教师评定好的作文时,往往也只是瞧一眼作文分数后就把作文本扔在了一边,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在不该结束之时就草草收场,作文基础好的依然能写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而傲然对待作文训练;基础差的依然在老师和同学的鄙视中写不出好的文章来而漠然对待作文训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作文训练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作文的过程,包括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学生的写作情感,以及在作文教学中所培养和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具有全面关注学生作文全程的教学观念。即作文前搜集、积累作文材料的态度和办法,作文中对材料的驾驭方法和作文的真实情感、真切体验的表达,以及作文完成后“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保证作文质量的环节。

新课标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改革作为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思想、理念,它将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瓶颈”,开拓语文作文教学的视野,展现语文作文的“人文性”。将作文教学引向课改洪流之中,奔向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未来。在实施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在作文时,不但学会了说真话、心里话,抒写真情、表达实感,作文时有话可写,而且还喜欢写,特别喜欢写日记给我看,与我用笔交流,不再恐惧“作文”;也喜欢相互批改,完全改变了过去的作文状况。有些学生搜集了几本厚厚的资料,有些学生写了几本厚厚的日记,有些学生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有些学生好几次获得了作文竞赛的大奖。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分享到了无穷的乐趣。

俗话说,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创新的艺术。我想,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敢于去创新,善于去创新,大胆去实践,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语文教育的春天将更加明媚,我们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艺术之花,将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刘秋林,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