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50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50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观察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乳腺增生患者均采用乳癖汤治疗。结果 50例中治愈10例(占20%);好转38例(占76%);未愈2例(占4%)有效率96%。结论 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显效率明显,值得临床应运。

关键词:乳癖汤;乳腺增生;疗效观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小叶增生。相当于中医所称"乳癖。以"其核随喜怒而消长"。与本病临床特征相吻合。按祖国医学理论,与女子关系最密切的是肝胃两经,其次是冲任两脉。近年来,临床一般将乳癖分为肝气郁结和冲任失调两型。然本病之病机则侧重于肝。因患者多有情怀不悦史。肝气郁于胃中,所以肿块常随喜怒而消长;至若月经来潮时胀痛明显,经行则症状减轻。亦与肝气郁结有关。因冲脉为血海,系与肝肾,肝气不舒,冲脉失调,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症状暂减。两者见症虽有不同,而其根源则一。故治法悉以疏肝解郁为主,和胃化痰为辅,本人于2012年1月~2014年4月应用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50例,临床显效率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赤金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其中25~35岁15例;35~45岁35例。平均37.6岁,病程6个月~5年。月经不规律9例;经前疼痛剧烈5例;经其它各种方法治疗10例。肿块呈扁平状23例,结节状27例;肿块最大为5.3×5.8,最小为0.6×0.8;均有不同程度胀痛,大多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w~15d,少数为持续性疼痛。

诊断标准:① 双侧或一侧胀痛明显,以经前疼痛明显,同时伴心情烦燥或经期月经有血块或腹痛。②红乳检查确诊。③触诊内有条索状硬结,触痛明显。

排除3个月内接受过激素治疗或避孕药以及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乳癖汤方: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6g制香附10g橘叶10g夏枯草10g青皮6g陈皮10g制半夏6g全瓜蒌10g贝母10g茯苓10g。胀痛明显加川楝子,元胡;结节质地较硬加昆布,海藻。水煎取汁500ml,分3次口服,1剂/d,外用药渣热敷。经前3d开始服用或经前疼痛时开始服用,坚持服2~3个经期。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调节心情。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肿块及疼痛无变化。

2.2治疗结果 50例中治愈10例(占20%);好转38例(占76%);未愈2例(占4%)总有效率96%。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患乳腺增生病2年余,曾多方治疗效不显而求诊治。现双侧胀痛,以右侧为重,痛时不可触碰,甚至有时牵涉胸胁、肩背,上肢动则疼痛更甚。左侧外上象限有一条索状肿块,约1.5cm×0.5cm,压痛,边界欠清,质韧而不硬;右侧外上象限有一约1.3cm×0.5cm条索状和外下象限有二个扁平状约1.0cm×0.4cm的肿块,压痛,质韧而不硬,边界欠清。其胀痛和肿块每于行经及情志的变化而变化,乳腺皮肤无橘皮样变及酒窝征,双侧腋下淋巴结无肿大等。我院经乳腺X线摄片、红外线及乳腺B超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病"。月经基本正常,无其他病史记述。治宜疏肝解郁,消肿散结。方用乳癖汤加减治之。药物如下: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0g甘草6g制香附10g橘叶10g夏枯草10g青皮6g陈皮10g制半夏10g全瓜蒌15g贝母10g茯苓10g。元胡10 g。前后服药30余剂后肿块及疼痛消失。

4讨论

乳腺增生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乳腺增生"在《外科活人定本》中称之为"乳癖"、"乳糜"、"乳痞"等。认为本病致病病因为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气郁为患之外。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是由于体内雌激素的绝对或相对增多或孕激素的绝对或相对减少而造成的内分泌失调,最终引起乳腺结构的紊乱。近年来,用抗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TAM)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较黄体酮、雄性激素、泌乳素制剂、垂体前叶抑制剂等疗效稳定、副作用明显减少,但该药也有致月经紊乱、白细胞减少、胃肠道症状等弊端。笔者用乳癖汤加减治疗本病,每收良效。乳癖汤可达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方中柴胡、香附、青皮橘叶疏肝解郁,是为肝气不舒、郁于胃内、气聚成痰而设;当归、白芍补益肝血,是为肝血不足、肝火自旺而立;半夏、陈皮、茯苓、贝母和胃化痰,是为气有余便是火、火灼津伤、炼液成痰而设;瓜蒌、夏枯草即可疏肝解郁,又可清火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实乃治疗乳癖之妙方。

参考文献:

[1]李宝顺.名医名方录[M].北京:花艺出版社出版,1990.

[2]朱锡琪.外科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