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鉨 重庆是最舒坦的城市,没有之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鉨 重庆是最舒坦的城市,没有之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月31日,人头攒动的沙坪坝西西弗书店,一场售书活动正在进行。这本书名叫《留学生》,内容是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经历。

售书仪式结束后,这位年轻的作者坐到了本刊记者面前。瘦高个,黑框眼镜,微微带着书卷气。聊了片刻便发现一切都是假象,豪爽、耿直和不拐弯抹角的笑声,使得他更像一位江湖侠客。

他叫杨鉨,重庆人,身体留学德国,心灵却始终没有离开这座城市。尽管到过世界上众多国家,但他永远觉得“重庆是世界上最让人舒坦城市没有之一。”

德国的“非正常”生活

杨鉨本来不打算留学德国的,因为某些事情,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这个“有点阴冷”的国度。这段经历让他突然发现“人生中总是会碰到一些突然就能改变你一生的事情”,于是萌发了记录当下的念头。

这就成了他写《留学生》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发在德国的漫长时间,按他的话来说就是“屌丝”的留学生活。马格德堡的生活过于平淡,每到晚上八点就万籁俱静,几乎没有夜生活,中国人少,重庆人更少。“离得最近的要坐一个小时的火车才能见到面。”杨鉨并不喜欢这里,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不正常。另一个令他不满的地方,是德国东西太难吃,几乎没有辣——这是欧洲国家在饮食上令所有重庆人最大的不适应,重庆是个辣椒可以拌饭吃的城市,可想而知他在德国多难熬。

杨鉨开始写《留学生》,最初只是在国外留学生论坛上连载,未曾想到点击量惊人。故事中那些生活在海外的学子并非个个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他逐字逐句写出了其中不为人知的辛酸,这种真实情感引起了不少留学生的共鸣。写到后面,已经不是单纯在写留学经历了,杨鉨把自己在重庆长大的一些记忆融入到了小说之中。“因为有些东西不论你在哪里,都是忘不掉的。”

重度“重庆沉迷症”患者

杨鉨去过很多城市,从中国的大江南北到欧美的大城小镇,但是这个年轻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重庆就是我的最爱”。这份感情,从小到大,从重庆到马德格堡,从未动摇过。

小时候,杨鉨家住在上清寺临江的筒子楼里。“和一栋楼所有的孩子都耍得好,你跑到任何一家耍一晚上,父母都没有任何担心。”那是杨鉨对重庆最初的记忆。不过那时他并没有对这个城市投入特殊的感情,直到大一的一场争论。

起因是一个四川的朋友说“重庆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然后说起古时,四川称蜀,而重庆属巴,蜀中多平原,物资充盈,蜀文化源远流长,但巴国这边,穷山野岭,时人饮毛茹血,野蛮得很,各方面都相当落后。

杨鉨很想辩驳,无奈对重庆的认知确实太少,这之后便激起了一腔“重庆人的血性”。他开始收集重庆的资料,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漫步,用笔和镜头记录重庆。于是那段时间,你可以看到一个拿着相机的少年,站在十八梯的坡坡坎坎上,站在朝天门的码头旁,站在磁器口的老街上……他镜头下的重庆,没有高楼林立,现代繁荣,相反有点残破,有点市井,但特别真实。在一些朋友眼中,那时的杨鉨“有点怪”,他倒是不以为然,“现在还留心这些的年轻人太少了,做这些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你是异类,但很值得”。

“越是研究重庆,越觉得重庆的不凡。” 当他对重庆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很想找到当初那个和他争论的朋友,亲口告诉他“重庆绝非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

这种对重庆的喜爱渗透到了杨鉨的生活里面,他喜欢巴人吃苦耐劳养成的现实态度,“真实,一点也不装”。他在老街老巷里流连忘返,至今还对十八梯的被拆耿耿于怀。比起正式的中餐西餐,他更喜欢路边的烧烤,因为“好吃又便宜”,曾经还邀请外地朋友去吃一家路边摊的肥肠饭,“却把人家吓到了,心想我怎么带着到这样的地方吃饭”。至于很多人玩笑说重庆的天气不适合人类居住,“从小到大这么多年都过了,又有什么?”

如今,还有半年才毕业的杨鉨已经归心似箭了。“就像终于要结束两地分居一样”。

“那你会写一本专门关于重庆的书吗?”

“暂时不会,因为想说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