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学视野中的公共利益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保军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公共利益是职业新闻最大的存在理由和终极的道德追求。新闻学视野中公共利益属性体现在三个层面:新闻产品的选择和组织以公共利益为基本指向;新闻媒介作为公共领域而存在,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参与权与表达权;新闻业是保障社会基本善的道德支柱性行业,应将自由、民主、正义、公平、公正等人类共享的重大价值奉为圭臬。
1.新闻产品的公共利益属性
新闻产品主要有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两大类。公共利益是新闻事实信息最根本的属性,事实信息关乎公共利益,所以作为公民就有权利在第一时间知晓这些信息。作为新闻产品的另一部分,意见信息同样具有公共利益属性。与事实信息的客观呈现不同,意见信息的公共利益属性主要是通过反映和组织舆论并直接实施对公权或社会其他层面的监督而得以体现的,即国内学者通用的“舆论监督”。
2.新闻媒介的公共利益属性
只有服膺真理和正义,服务于人权、民主等公共利益价值的媒体,才能一方面克服组织自身急功近利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能借助公众之威力制约权贵利益的染指,从而最终取得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收益。现代社会,传媒天然继承了咖啡馆、酒吧、沙龙、图书馆等早先的公共空间职能,是大众参与讨论公共事务、形成公共意识和决策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3.新闻业的公共利益属性
作为与现代工业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新闻业,它和民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主的诞生、发展和完善离不开自由而又正义的新闻业,而新闻业想要追求和维护自由而独立、公正,道德的存在状态则同样离不开民主政治的保障。民主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新闻业的支撑和护佑,或可以说,民主是新闻业公共利益属性的全部也是终极的内涵。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报纸与微博的互动
黄楚新、王诗雨在《中国报业》2013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磨合”中创新观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报纸已经逐渐利用微博的优势,配合自身的权威性、专业性,加快报道速度,拓宽报道渠道,努力提高时效性和影响力。社会化媒体还在发展之中,报纸与社交媒体也正在相互磨合,二者的互动融合之路也在探索之中。
1.树立全新的数字化理念
在“微内容”时代,用户需要通过“片段式”的“碎片化”信息了解新进的变化,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备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的眼光,能够在短时间内甄别、整合、提炼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流程过去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而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一位“一专多能”的记者就可以做完。
2.具备过硬的媒体职业素养
传统报人的专业素养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化媒体虽然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在当前社会日趋复杂、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各种虚假信息泛滥,正考验着传统报人的专业素养。在社会化媒体活动中,传统报人要做的就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去伪存真,让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阅读到更真实、更客观、更多元、更有价值的新闻。
3.选择良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良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是各种互动进行的保障。传统报纸应当寻求那些为用户关系培育提供了良好土壤的社交媒体,作为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平台。在不断的“磨合”中,报纸与社交媒体逐渐形成了互动融合的新格局。传统报纸和报人应当以创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实践来拥抱社会化媒体传播时代。
微博围观中隐含的道德风险
莫楠在《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撰文指出,微博让网民从“路过”走向“围观”,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其贡献值得肯定,特别是围观的力量甚至赢得了“围观改变中国”的赞誉。但对微博传播中的道德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应引起重视。
1.公司域模糊,使道德成为表演或报复的工具
正因集合了个人独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特性,使得微博传播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当你在微博上能知道陌生人中午吃什么的时候,意味公私空间的混淆与交叉比过往又进了一步,在微博造就的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境遇中,这种公私边界的模糊易导致道德上的困扰。公私域模糊的另一风险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将私事置于公域中供围观,借用或利用公众道德舆论,从而对事件另一方造成不公平的伤害。
2.道德评价时尚化,造成无谓恐慌与对立
碎片化特点使得微博中的语言松散不稳定,同时也可能将围观事件原本复杂的语境简单化,这样语言中的道德情感由于缺乏稳定伦理场,往往随意甚至过度。这些会导致微博用户轻率地对事对人进行道德判断、贴上标签,配合上微博的高更新率,造成微博中一波波的舆论洪流;加上现代人的浮躁心态与对现实的不满,于是微博中看到的是常变的道德时尚和伪恐慌,道德应有的严肃性、反思性被抛到脑后,反而暴露出暴力和强权逻辑的一面,网络正义也在盲动和跟风中成为宣泄的幌子。
3.漠视道德责任,为善变为伪善
当今中国社会中,许多网民对主流媒体信任不足,而微博降低了横向传播的成本,更易促成群体的关注讨论,然而这种少约束的群体关注,有时会超过应有界限,显示出暴力一面。尴尬的是,一旦造成伤害,却无人愿为、能为或者认为该对围观中的言行负责。微博中人们所以漠视责任,还在于有着捍卫道德的大旗,在“为善”这一目的下,一切言行似乎都有正当的理由,即便手段超越了道德界限也可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