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题目。

三峡大坝的安全

古今中外,水库大坝一直都是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也是破坏和要挟的主要目标。

筑坝壅水、破坝放水、水淹敌军的战例为数不少。早在24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智伯与韩宣子、魏恒子攻赵襄子的晋阳城时,引河水灌城的成功战例。20世纪以来,由于重型轰炸航空兵的出现,摧毁对方内地大坝成为可能。英国的水库大坝专家哥尔特斯密斯等曾指出,打击对方的水库设施,是国际军事较量和国内政治较量的一种手段。在军事较量和政治较量中,大坝是被对方打击或被对方威胁的对象。拥有大坝的一方,处于被动;威胁和打击大坝的一方,处于主动。如果把大坝当作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剑就悬在拥有大坝一方的头顶上。

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大坝安保措施是很完善的,呈水陆空三层安保体系,而且大坝位于大陆腹地。没有超大型飞行编队是很难到达的,到了也不一定炸得垮!

但三峡大坝并非铜墙铁壁,也有命门。三峡大坝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安装在大坝中,这些管道的输水截面是如此之大,要保证大坝每秒11万立方米的泄洪能力。形象地说,三峡大坝,就像一块有许多洞眼的荷兰奶酪,整体性差。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而破坏这层钢板根本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几个就可以做到。所以,三峡大坝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和特工间谍。根据这个新的认识,必须重新认识三峡工程的安全问题。三峡大坝若全溃,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葛洲坝水利枢纽将严重受损,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100~237万立方米/秒,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届时洪峰仍将达到31万立方米/秒,洪水损坏冲垮葛洲坝大坝后进入宜昌市区,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仍然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4~5小时后,宜昌城的水位将高达海拔64~71米。 在三峡大坝发生溃坝后,宜昌市的居民几乎没有机会逃生,仅宜昌一市的人员损失将高达50万。

长江中下游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弓箭,沿海地区为弓,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有弓无箭,经济体系必然瘫痪。而三峡工程位于中原的腹地,在国防整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又十分敏感。中原历来是兵家常争之地,在和平环境下,中原亦是存兵之所。所以,人们不禁发问:建起三峡大坝,中国大陆的经济重心与军事战略机动力量,是否就全被置于这达摩克利斯剑之下了?

面对新的威胁,核威慑必须担负更多的任务、应对更复杂的情况。如果有人胆敢侵犯三峡大坝,我国必将采取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可以针对敌军事目标也可以针对民用目标,必要时可以采用大当量核弹地爆的方法,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级原则。因为核武器较少的国家只能选取高价值目标,以期给敌人无法承受的损失,最终制止战争。逐步升级原则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主要目的是制止战争扩大,而不是消灭敌国,所以在直接报复原则下,还应尽量采用逐步升级原则。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没有可能有公然针对三峡大坝的敌对措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提高,是保卫三峡大坝的根本。攻击三峡大坝,意味着对全中华民族宣战,而且是不共戴天的死仇,将引起十几亿中国人民千万代的复仇,中国政府和人民会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进行毁灭性的报复。

(摘自“百度百科・三峡大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不属于“三峡大坝的致命的弱点”的一项是( )

A. 因为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使大坝的整体性差。

B. 三峡大坝中三道横截大坝的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

C. 破坏三道深槽钢板根本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几个就可以做到。所以三峡大坝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和特工间谍。

D. 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很容易成为被敌人打击或威胁的对象。

2. 下列对“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预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溃坝后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必然要被冲垮。

B. 溃坝后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后只需半天时间,城区水位将升高64~71米。

C. 溃坝后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

D. 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旦蒙受溃坝的灾难,中国大陆经济体系必然瘫痪。

3.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打击对方的水库设施,是国际军事较量的专用手段。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悬在拥有大坝一方的头顶上。

B. 三峡大坝有很完善的安保措施,而且位于大陆腹地,只有超大型飞行编队才能到达,到了也不一定炸得垮。

C. 如果有人胆敢侵犯三峡大坝,我国必将采取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级原则,消灭敌国。

D.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保卫三峡大坝的根本就是要提高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

4. 请理解“这弓箭就有弓无箭”的含义。

随州编钟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通过出土编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该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放置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铺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铺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葬数以千计,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气势之弘,出土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以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罕见的。

曾侯乙墓这座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乐宫殿。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竖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笙、箫、篪、小鼓,摆列在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全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着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东室,列有琴、瑟、笙、鼓,均聚傍主棺,如“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轻音乐团。“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绘棺里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北室,还陈放着三件专供盛放石盘的漆木匣。 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系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其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仅钟体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件件保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36件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编钟属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在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合计100件,百件编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

(摘自“百度百科・随州编钟”,有删节)

1. 下列对“随州编钟”的理解和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的两套编钟属于同一体系,音色、音律完全一致。

B. 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表明两套乐钟不可分离,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

C. 一号墓的所有编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

D. 由巨大的钟架、七根彩绘横粱和六十五件青铜钟等组成的整架编钟,成为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2. 对“三室一厅”的超豪华地宫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所有的乐器都摆放在这里,是“钟鸣鼎食”的“正殿”。

B. “三室”指只放置主棺的东室、放置陪棺的西室以及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的北室。

C. “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绘棺里息卧着“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

D. 整个地宫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500多立方米。

3. 下列表述和分析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通过专家推测,擂鼓墩一号墓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B. 在一号墓地宫中,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足见其墓葬制作之周到、精细。

C. 曾侯乙墓是湖北省内发掘的唯一一座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战国墓葬。

D. 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而这套出土的编钟堪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4. 随州编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推行一年多次考,让高考人性化

熊丙奇

高考首日,湖南一位母亲带着高考女儿过马路。一辆黑色大众车突然撞上母亲,将其撞飞十多米,倒在血泊中。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女孩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交警紧急将其送往考场。

网友们为这名女生该不该再去参加高考起了争执,一方认为,女孩不应该再去参加高考,母亲只有一个,不送被撞的母亲而去参加考试,就是考上大学又如何?另一方认为,女孩应该坚持高考,错过了这一次,很可能改变她的一生。有舆论把这归为考试中的偶然因素,导致亲情和考试、纪律和人情产生冲突。但在笔者看来,考试和人性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主要在于当前的高考制度并不人性化。要是高考一年考两到三次,这次错过了,隔三五个月还有一次,这位女生还会被大家劝说着去参加高考吗?她参加高考还要母亲护送吗?整个社会还会为这一次高考而集体陷入焦虑吗?

在美国,SAT一年考7次,考生报一次就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三次参考,每次考试的成绩有效期为两年,且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这种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方式,缓解了考生的考试压力,也降低了社会对一次集中考试的关注度。我国很多学生参加的TOEFL和GRE考试,也是一年考多次,有效期多年。

一次考试、一次录取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考试组织的风险极大,出一点纰漏,就将影响所有考生和所有学校的录取,这也导致高考作弊疯狂,因为作弊成功受益很大;其次,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很大,考生一失误,后果就很严重,这迫使考生们长期训练,把自己变为考场高手,高考期间,有一考生晒自己高中以来的考卷,有两米多高;再次,单一的分数评价,一次考试成绩,也不利于大学全面评价一名考生,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学生。

我国政府也想改变一年一次考,只集中录取一次的情况,因此,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打破一考定终身,推行“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制度。但改革并未落地。在过去的高考改革中,一些地方曾推出春季高考,希望给学生多一次考试机会;可是,这次考试限定的的报考对象为往届生,参与录取的学校只有地方本科院校,一推出就受到冷遇。之后,有的地方尝试某些科目一年两次考,比如浙江英语口语就考两次,可用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录取,可是这还是没改变按高考总分排序投档集中录取的基本制度。因此,整个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高考上。要真正实行多次考试、多次录取,就必须努力推进政府放权,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学校自主招生。

一些人也认为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人性化,从考试组织服务角度说,确实如此,包括全社会都为考生“开绿灯”,国际会议也为考生让道,但这不是制度本身的人性化。如果高考推行一年多次考,也就使这次考试褪去决定学生命运的色彩,而进入常态,不需要全社会护考了。

其实,全社会对于高考的“护考”,又何止高考期间,很多家庭已经为之付出了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在为高考进行准备的过程中,孩子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都被漠视,只为取得好的成绩。父母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只管好好学习,考出好的成绩,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因此,不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生病了也扛着,就是爷爷奶奶重病进医院,也不让孩子知晓,担心其分神。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家庭的无奈。从本质上说,这是对教育的严重扭曲,从这种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考试之外,所缺甚多,有的对父母也没有孝敬之心,到了大学,学校还开展感恩教育。本来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的教育,被异化为竞争的工具,学生则成为分数的奴隶。

如果这位女孩不去高考,而是送母亲去医院,母亲醒来看到孩子在身边,估计十分生气,然后与孩子抱头痛哭,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画面。面对这种景象,我国的高考制度,还有何理由不加快推进改革,把更多的自、选择权交给学生,让所有家庭从考试焦虑中解放出来呢?

(摘自《教师博览》,2012.9)

1. 对“一次考试、一次录取的弊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次考试、一次录取”使高考成为头等大事,整个社会都为之集体陷入焦虑。

B. 因为高考作弊疯狂,所以考试组织的风险极大,出一点纰漏,就将影响所有考生的录取。

C. 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很大,考生怕失误,训练辛苦,课业负担沉重,不利于身心健康。

D. 一考定终身,单一的分数评价,不利于大学全面评价一名考生,不利于大学招生。

2. 关于“我国高考制度的人性化”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打破一考定终身,推行“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制度。

B. 推出春季高考,但报考对象和参与录取的学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推出就受到冷遇。

C. 推出一年两考,可还是无法改变按高考总分排序投档集中录取的基本制度。

D. 考试组织服务更周到细致,全社会都为考生“开绿灯”,国际会议也为考生让道。

3. 对原文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社会对于高考的“护考”,不仅仅是在高考期间,很多家庭作了长达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

B. “护考”倡导成绩至上,漠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这样“护”出来的孩子都缺少感恩之心。

C. 教育是为了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但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被异化为竞争的工具,学生则成为分数的奴隶。

D. 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制度,缓解了考生的考试压力,也降低了社会对考试的关注度。

4. 高考“护考”的最大危害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答。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将落伍?

汤 敏

最近国际媒体在大炒“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文中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

他们定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过去为追逐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很快移回到发达国家中去。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

无怪乎最近很多外国媒体认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是这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竞争力。而在新兴的领域中,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要迁回本国,这将使“中国制造”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中国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吗?18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但闭关锁国的中国那时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的这班车。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我们正在忙着满清统治,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落在后面的中国,上百年就不断地挨打,差点被开除“球籍”。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呢?除了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之外,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创新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本之木,只能是多几篇论文,多几个科技成果奖而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环境还较差。从对青年人的普及创业教育,到国家政策对创业的支持,以及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都很不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在我国还远未成气候。鼓励更多人去创新创业,打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理顺创业板市场,是我们能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在新工业革命到来时,政府要及时转变角色。在工业革命中一大批传统的企业、传统的行业要被淘汰。有死才有生。政府有可能会去帮助那些落后国有企业和近期内能提供很多税收的旧行业,人为阻碍企业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好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政府的运营机制很难适应瞬息多变的技术与市场。在新工业革命中,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赶上趟,结果是落后挨打了上百年。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在这个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没有更多的选择,更没有退路。

(摘自2012年16期《新华文摘》)

1.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的一个崭新时代。

B. 这次革命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所以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

C. 这次革命中,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走近消费市场,贴近消费者。

D. 这次革命中,会出现资本逆向转移,过去被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吸引的资本会很快移到发达国家中去。

2.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 中的中国状况,与原文中作者的分析和评说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处于康乾盛世后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没赶上工业革命的这班车,但GDP稳居世界第一。

B. 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我们正在忙着满清统治,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

C.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首当其冲,“中国制造”在传统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竞争力。

D.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落伍,我们被动挨打了上百年,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没有退路。

3. “中国崛起”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呢?与原文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改造、创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成为当务之急。

B. 打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理顺创业板市场,是我们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一个必要条件。

C. 政府要转变角色,不要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顺应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

D. 需要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不断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

4. 在新工业革命到来时,政府要怎样转变角色?请根据文意梳理。

纸的起源

葛剑雄

在谈纸的起源这个问题前,我试图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先来了解一下,世界上如果没有纸会怎么样?

现在世界上最早的、一般被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在埃及洛克索以及其它地方的神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幅表现上埃及、下埃及统一的图。图中,莲花和纸莎草分别象征上埃及、下埃及。可见,纸莎草在当时的埃及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纸莎草上书写的文字,它们距今已经4000年到5000年了。然而,除这些少量遗物外,纸莎草的原始技术已经失传了。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纸莎草技术,导致了它的消亡。

纸莎草的原料现在只有尼罗河上游才有。这种原料和芦苇差不多。造纸时,先把纸莎草的干割开,切平,沿着纤维纵向摊平成条状,然后把多条纸莎草并在一起,再上下挤压,等水分挤干,纤维就粘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纤维平面。所以,严格讲,纸莎草并不是纸,只是一种纤维的粘合物。但我们应当承认它在人类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并且,它出现的时间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这一点上,即使中国的蔡伦造纸,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最早通过口耳相传来记录历史,但是难免会有偏差,所以这种历史往往和神话、想象、传说交织在一起,并不确切。后来,人们想出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过于简单。文字发明以后,中国最早把文字刻在牛骨、龟甲上,在河南安阳地区发现了很多甲骨文。中国的黄河流域还使用过竹简、木简等,而在两河流域,人们在泥板上记录文字,比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刻在泥板上。此外,中国古代用来记录符号和文字的还有纺织品、青铜器、岩画等,这些都是纸发明以前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