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辉印刷的“韩涵式”生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辉印刷的“韩涵式”生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郑州市金辉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印刷)迈向整整第十个年头。

十年的成长中,它经历过重组、经历过徘徊、经历过阵痛,甚至致命的打击……但是,这一切在总经理韩涵看来都“算不上什么风浪”。

“金辉印刷还很弱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在跟随中谋发展不失为一种策略”,韩涵说,“很多人都急着要超越自我,但我从不强迫自己去超越,从来不曾让企业主动去创新,因为,做好眼下的,一步步走好就够了”。

金辉印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幸运的是,韩涵也将自身的优秀品格深深地烙在了企业上。

立下鸿鹄志 积聚正能量

韩涵生长在河南农村,小时候家境贫穷,他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那时的他深切地体会到任何物质欲望都得不到满足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我要挣钱”的强烈愿望从此在他的内心开始生根发芽,直至成为众人皆知的“鸿鹄志”。

爱上印刷 勇敢奔赴第一线

19岁的韩涵在接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地图印制系的录取通知书时,难掩心中的失落感,“为什么是这个专业,一干满手都是油墨,一点儿也不高级,我曾一度不想去读”。

但在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在学校组织的迎新生大会上,老校长鼓舞人心的话语,礼堂里学生们热血沸腾的气氛,都让韩涵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其实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把它学好,毕业以后报效祖国”。

1993年初,临近毕业还有半年时间,学校提前开始毕业分配,韩涵被分配到一所测绘学校。但是,这个在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工作却并不合韩涵的心意,“我要响应老师的号召,要去第一线工作。”那年的春节刚过,韩涵就背上简单的行囊,回河南老家自己找工作,他常开玩笑说,这是“从哪里来的,再回哪里去”。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虽然被视为“珍宝”,可是自己出去找工作的大学生却并不被社会认可,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没能力的人才会以这种方式找工作”。河南新华第一印刷厂、河南新华第二印刷厂、晚报印刷厂……尽管找工作的路上没少受挫,但是韩涵还是内心坚定地“推销自己”,最终他被郑州市印刷厂接收。

本来韩涵一心想去印刷车间,可是领导怕大学生去那里屈才,把他分到制版车间,做照相拷贝工作。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高,但由于韩涵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打下基础,一般学徒要经过六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他被培训一天就能上岗。如此轻松便能驾驭自己工作,让韩涵有了更多时间储备印刷相关的知识。“那时候,我常常到胶印、模切等各个车间蹿,这里打听一下,那里考察一下,我总希望自己可以趁现在多学点儿东西,为未来做准备。”韩涵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十年计划”――“参加工作十年内,我要成为一个公司的厂长或经理。”

制版工作做了一年左右,韩涵碰上公司开始股份制改造,他也被调到销售部,跑起业务。其实,这样的安排正如他所愿,“那时候我就知道,要想发展必须要把业务做起来,再辛苦我也不怕,即使公司不调我去做业务,我自己也会申请过去。”年轻的韩涵清楚,“人生的最高职业就是销售自己,你有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生产力需要交换,交换才能创造财富。”

做销售的确是个辛苦活,韩涵还记得那时要经常出差,在外面的补助一天仅有12元,根本不够吃住的费用,他宁愿自己贴补,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跑遍了河南省一半以上的县,他没有获得多少销售业绩,但这却为他日后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1995年,对韩涵来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那时候,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设备产能低下的积弊不断被暴露,不少国有企业关停,我所在的郑州市印刷厂也是开始走下坡路,人心思变,厂内各部门的领导都不能安心在企业工作,我们也没有心思干了,于是,我就辞职了。”

全力以赴 十年计划终达成

与许多人相比,韩涵的第一份工作似乎太过短暂,好像还没学到什么东西,他就抽身离去了,但是,韩涵的领悟却似乎又超越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那时候我就发现,企业要发展必须顺应时展。”

辞职后的第二天,就有一家制版公司给韩涵电话找他去上班,韩涵同意了,并成为这家企业的“第一个员工”。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地区,1995年左右,河南省的民营、外资制版公司及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韩涵加盟的制版公司正是其中的一员。据了解,这家企业是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金为12万美金,专注于制版生意,其老总正是看中了韩涵在制版方面的娴熟技术,以及销售、管理等全方位的能力。

在接任新工作时,韩涵跟老板说了一句话,“在这里,我只做五年”。他凭直觉认为,五年已经可以把公司的一切理顺,他将会有第三份更接近他十年规划的工作,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八年。

刚进公司,韩涵便被委以重任,负责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还兼着招聘新员工。“这份工作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全面地锻炼了我,让我的人生不一样了。”1997年,老板带着韩涵等几个公司元老,在制版公司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一家印刷公司,自此,韩涵成为公司的一个小股东,那时候的收益很好,第一年的分红有2万元,第二年的分红就到了8万元,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2002年底企业遇到问题。

其实,到1998年,工作了三年的韩涵就已经不去想那个“五年之约”了,因为此时他已对企业有了浓厚感情,早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但是,此后的三年,公司一直处于裹足不前的境地,担心公司前途的韩涵感到内心彷徨,这家印刷企业的未来在哪里,这一百多名员工的吃饭问题该怎么解决?他利用私下时间为企业发展做了详尽的规划,当然,这也超出了一名下属的工作范围,虽几次力荐老总采用他的方案,都未能被采纳。

但这对于韩涵却是重要的积累,“这时候,我才理解什么叫做‘格局’,以前,我做事情总喜欢靠直觉,现在可以做到系统化,顺应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来部署企业的发展,包括人员的聘用、业务的拓展、设备的投入、资本的运营等等,从而实现企业保持每年约30%的增长率。”

一直怀着满腔热情要为企业献身的韩涵越发感觉到能力得不到施展,很是郁闷,“我不愿企业等死,不愿坐以待毙,更不愿意‘被失败’。”韩涵坚信,“没有人有失败的资本,任何工作,一旦你失败了,别人就不会信任你,你也会失去自信,因此,人可以把理想定得小一点,追求少一点儿,甚至可以做梦,但绝对不能失败。”

2003农历年的正月17日,他果断递上了辞职信。

此时,不少企业闻讯向韩涵抛来了“橄榄枝”,但他觉得,“我在这个企业已经是个管理者,没有必要再去别的企业做重复的工作,而此时要让自己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的话,唯有自己创业这条路。”

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千余元到第二份工作的收入十几万元,从一家国营企业的技术员到自主创业开公司做老总,不曾掩饰内心理想的韩涵终于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十年规划,甚至有些超出预期地完成了。

理想再上路 金辉应运而生

不同于第一次辞职,2003年,离开原公司的韩涵早已是羽翼丰满,有了自食其力的资本。可谓“进可攻退可守”,一方面他可以选择当一个自由职业者接生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创办一家民营企业做老总,基于娴熟技术、销售能力、管理能力,相信韩涵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不会失败。

2003年,韩涵在创业前就接到了一单大生意――帮一家企业做防伪票据的制版及印刷工作,过硬的技术让韩涵可以满足委托方的苛刻质量要求,一个多月的时间,韩涵便顺利完成这单生意且赚足了10万元。

说到办企业,韩涵常说,自己很幸运,金辉印刷创办这十年一直很顺遂,其实,企业的每一次坎儿都是致命的,只是,他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平常心。

“哥们”创业 众人伸援手

准备创业时,韩涵的手里仅有六万块钱,“经过了十年的积累,我有了非常宝贵的资源就是朋友,在河南省走了半圈,仅三个月我就借到了120万元,再加上110万元左右的集资,建厂总共只投资了170多万元,还有60万余元的剩余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金辉印刷的顺利创建要得益于韩涵的好人缘。他回忆说,那时候很多朋友听说他要创业,都主动借钱给他,这份恩情让他至今难忘。“当时我有个同学叫柳文海,在学校当老师,他的收入不多,但还是坚持要支援我。那天,他拿着21张取款单,取了7万元借给我,我真的是感动得说不出话。”

2003年6月18日,韩涵和另外两个投资者拿着沉甸甸的启动资金南下东莞,淘二手印刷机,7月2日敲定机器,并立即返回郑州,随后,开始挖地基、建厂房、把机器放进车间……7月23日,郑州金辉印刷有限公司正式运营。

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年份,至今回想还让人心生恐惧,但金辉印刷运营之时正赶上非典结束,一切复苏之际,“我们的生意出乎意料地好,车间的机器满负荷生产一直到今天。”

企业创立之初,韩涵就健全了企业的销售、管理、财务、生产部门,凭借着在行业里的影响力,他也吸引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组建了一个崭新的团队。一切准备就绪,这帮年轻人怀着理想上路了。

两次“中箭” 挫折中成长

2004年,对于金辉印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它收购了韩涵以前工作过的印刷公司,但这一年对于韩涵来说也是经历重要考验的一年,他第一次品尝到了背叛的滋味。

金辉印刷在创建的时候,有五个股东,韩涵拥有35%的股份,是最大的股东,一个外行业的股东不参与企业决策,还有三个参与企业管理的股东。股东们因为收购印刷公司产生意见分歧,参与企业决策的股东达成一致反对韩涵收购这家公司,并且主张弹劾他。尽管还有一个小股东始终站在韩涵一边,但在股东会议按人数说话的年代,三比二的形势让韩涵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与此同时,对老东家有着深厚感情的韩涵也面临着外部的竞争者,让原本打算50万元清算的资产被炒到了83.5万元。这时,韩涵承受着股东带来的麻烦和竞争的压力,“可以说投资不到200万元的企业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处理不当,公司就完了” 。

经过冷静的思考,韩涵想出了一个对策,他跟股东们说了一句话,“要么你们购买我的股份,我走人;要么我购买你们的股份,你们走人”。这似乎又是一个意气用事的简洁方案,但也只有在那个年轻不怕失败的年龄段才能有这种勇气。“如果他们购买我的股份,我完全有能力再创一个企业,所以,我不害怕。”

此时,另外三个股东“不接招”了,带头“闹事儿”的股东被扫地出局,尽管对方再三恳求留下,深知破镜不能重圆的韩涵没有心软,但让他至今感到后悔的是,给了另外两个股东留下的机会,“他们在多年后给了我更大的伤害,对我的人生信仰、名誉、企业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那一次伤害发生在2006年,韩涵出国考察回来之时,他发现股东的气氛异样,原来是当初没有清出股东会议的一个股东带领其他股东和员工“内斗”,他主张企业不要一味投资,应该多给股东分红,最后还把韩涵告上了法庭,将这个案子拖足了四年时间。当然,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购买股权,但相比第一次的速战速决,这次无疑是劳民伤财的。韩涵从这次重蹈覆辙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的教训,“企业找合伙人千万要慎之又慎”。

如今,金辉印刷只有两个股东,一个是韩涵,另外一个就是始终站在韩涵一边的外行业战略投资者刘文生。

小企业 你慢慢走

2004年10月,韩涵在处理完第一次股东问题后,就于12月18日正式签订收购合同,“原来那家印刷公司对我的价值,不是固定资产、不是渠道,而是所有人员,这是公司人员的一次回归,一直到今天,他们成为金辉印刷的基石,我的很多骨干力量都是来自收购的这家公司”。

金辉印刷起步很稳健,并且营业额保持着超过20%的年增长率,这样的态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徘徊不前。韩涵开始反省,“起初,公司靠着管理经验的积累、靠着一腔热情、靠着勤勤恳恳可以发展,只要团队有凝聚力就够了,但是现在不行,有凝聚力不一定能发展”。他回想起创业初期一个叫刘民军的朋友在借给自己5万元时的告诫,“韩涵,我知道你一定能发展,从0元到1000万元很容易做到,从1000万元到3000万元你也能做到,但到3000万元之后,你将遇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公司不发展就会遇到危机,因为你将随时被时代所淘汰,但发展也会遇到危机,因为增加财务费用,可生意上不来、人员素质提高不了、制度健全不了……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自此开始,韩涵注意寻找应对之策,但他坦陈,“你知道问题该如何解决,不代表你马上就可以解决,比如我想整顿工厂,但是从方案提出到执行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可逾越。”于是,韩涵开始一点一滴抓落实,对每个部门进行改良、调整,做好各部门的人才储备,“曾经有段时间,我感觉到我说的话别人都听不懂,因为我的能力提高了,员工没有,这也提醒了我要把员工培训提上议事日程”。自此开始,韩涵加强员工培训,至今还保持着一周两次的频率。

“身为一家年轻企业的老板,我们没有资格做甩手掌柜”,埋头管理企业,亲自率领团队开拓市场,主张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的韩涵在多重压力下,2010年3月,被病魔击倒,中风住进医院,差点儿半身不遂。“我的意志力始终是顽强的,即使那时候都不会走路了,也没有恐惧,我没有过多考虑自己,而是依旧惦记着公司。”韩涵说,金辉印刷当年购买小森印刷机的合同,就是兆迪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总裁郭亲自到韩涵的病房签订的。

韩涵的这次意外住院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公司都是一次洗礼,一方面他开始重新审视健康问题,注意养生;另一方面,公司也在没有他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得到了历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辉印刷已经慢慢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坎,韩涵常说,“衡量企业的发展,我不喜欢用销售额这个指标,我们强调的是内部管理、系统化问题的理顺、销售渠道的完善……现在中国经济都不一味地提GDP了,这是个好事情。企业走得更稳,才能走得更久。”

创业者风格 打下企业的烙印

“企业的第一代充分体现了‘创业者文化’,企业被深深打着创业者烙印,哪怕他死了,企业被别人接管,烙印也很难除去。而当烙印被磨灭的时候,企业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创业者思维的格调有多高,决定这个企业能走多远,不能说没有特例,但这是一般规律。”正如韩涵的总结,金辉印刷也呈现着他的品格特征――义气中保持了冷静与理性。

保持富余资金

韩涵小时候家里虽穷,但父母一直有着忧患意识,“无论如何家里都要有一些富余的钱,以备不时之需”。承袭了父母的这个习惯,韩涵在经营企业的时候特别注意流动资金的储备。

他早在筹措资金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一个印刷厂要投资30多万元;新世纪初期,要投资一家印刷企业要至少15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现如今,就需要超过2000万元;至于未来可能更多……

“投资者在选择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多于那个时代需要的资金,越是高于当时的‘门槛’,企业越有可能会成功,反之,失败的几率会非常大。”因此,他在金辉印刷创办之初,准备了200多万元,就远远超出了准入门槛。

金辉印刷建立后的每一年,韩涵都会保证企业有大概1个月销售额的预留资金,他坦言正是这个好习惯,才让他在2012年帮助企业度过了资金链断裂的难关,避免公司毁于一旦。“企业体量小的时候,最怕资金链的风浪,而且,一系列纷杂问题的解决都依赖资金到位。”

完善竞争机制

2004年,合并原来工作过的印刷公司之后,金辉印刷的销售团队由韩涵亲自带,“我在创建公司的时候,就跟自己和我招收的销售人员说,不做以前公司的业务,重新去开拓市场。因为我觉得当一个人离开原公司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污点,不能站在以前公司的平台上去发展,这违背我做人的原则,带走原有公司的客户是对个人名誉的一种伤害”。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习惯按照业务类型来区分业务部门,比如,分成出版物销售团队、商务印刷销售团队、包装印刷销售团队等。与众不同的是,金辉印刷打乱业务类型,“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多样化经营,有上千家客户,因此,不会过多区分客户类型,我们的销售人员也必须具备接任何类型业务的能力,有独立的核价能力,有成本预算能力”。

除此之外,韩涵还将金辉印刷的销售团队分成三组,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我们有一个内部竞争机制,同事的客户如果3个月内做不了,那么你可以抢过来,算你的业绩。”韩涵承认,这种对外、对内双重竞争的压力对于销售人员是不小的考验,他了解业务员的辛苦,在给予这些员工应有回报的同时,也常鞭策他们,“市场就是这样残酷,一点儿松懈都会带来致命的打击”。

别贪就是成功

韩涵常说,“我喜欢赚钱,但不太花钱,没什么别的嗜好,只是一心一意想投资印刷,可谓,生命不息,投资不止。”他觉得,“只有挣钱后投资印刷才不自私,因为钱投资了,就不是个人的了,变成大家的了”。

身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韩涵从不挥霍钱财,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欲望也很克制,比如他很喜欢车,但开的却是最普通的车,他绝对不会花不必要的钱购买豪车。相反,对于员工,韩涵则百分之百舍得投入。

2006年,金辉印刷提出“让员工生活得有尊严”,韩涵做了两件事,第一尊重员工,绝对不允许上级对下级辱骂,主张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第二改善员工收入,保证公司利润,保证员工切实利益。随后,金辉印刷又提出“让员工工作、生活得更轻松”,要建立轻松的工作氛围就要减少体力劳动,金辉印刷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韩涵希望,金辉印刷之于员工能够像个家,每个人在这里不仅有付出,而且能够快乐地付出、欣慰地付出。

自2013年开始的十年,将是韩涵人生规划中的第三个十年,也是金辉印刷将迈进的第二个十年。对于行业的判断,韩涵非常乐观,“印刷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产业,我相信在我可见到的未来中,它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因为我做的是混合印刷,所以,它始终是有市场需求的”。同时,韩涵对企业发展道路也有着明确的方向――向多元化发展,坚持一体化战略,即不局限于业务类型,而且要把生产链条无限复杂化。“我们不是一家创新型企业,我们强调的是一体化竞争战略和总体成本控制战略,这犹如基因图谱的双螺旋结构,可以给企业带来双保险。”

韩涵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要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但同时,他也主张年轻企业要跟随行业去发展,不要贸然创新,“早期尝试胶印的企业多数都死了,但第二批跟随者却都活了下来,因此,跟随中谋发展是每个不够强大企业都应该做的事情,目前来看,企业至少要到5亿元的销售额,才能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

“保住性命是企业的责任,这是每个民营企业老板对员工的庄严承诺。”韩涵说他能活到99岁,至少可以见证两代管理者,“我会找到有能力的人,把企业交给他管理,但是这不妨碍我会成为企业的守护者,一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