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焦鄂托克前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焦鄂托克前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原悄然盛开的马兰花,雄浑绵延的大沙头,优雅秀美的沙漠大峡谷,绿意盎然的大草原,金秋季节的独特民俗,亘古久远的民族文化,沧桑厚重的历史古迹,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漫天轻舞的草原飞雪……这些,一直是摄影家们重要的创作素材。

2011年1月,来自全国10省区市的300多名摄影家齐聚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前旗正式被列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摄影创作基地、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和中国内蒙古摄影发祥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豪放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摄影家们。一位著名摄影家说:“我是第一次来到鄂托克前旗草原,看到了草原的宏大,感受到了丰厚的草原文化。这次拍摄活动,大大丰富了我们摄影创作的题材,鄂托克前旗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属中温带温暖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东、北与乌审旗、鄂托克旗相连,南与陕西省定边、靖边县接壤,西与宁夏吴忠、银川等地毗邻。鄂托克前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灿烂、资源富集,是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同比增长36.7%;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现当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70元,同比增长10.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同比增长13%。实现了“两个超一”,即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鄂托克前旗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不断挖掘人文历史遗产,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族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一是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全旗现有古遗址69处,其中古墓葬3处,明长城40公里。已有71项非物质文化资源整理备案并建立了文化资源保护名录,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1000多件。“蒙古族祭树”、“阿拉格苏勒德祭祀”、“秀斯”(羊背子)和“鄂托克祭灶”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989年在大沟湾发现的河套人人头骨化石,距今已有7万多年,对古人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有馆藏文物508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3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4项;有65人被列入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有2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三是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五”以来,先后建成了广播电视办公大楼、乌兰牧骑办公楼、文化活动中心等;进入“十一五”,旗委、政府适时提出了“文化塑旗”工程战略,建成旗标志性建筑――涛龙宫。2009年建成以历史、民族、革命三大系列为主题的文化陈列展览厅。四是文化产业初具规模。1989年,全旗只有5家文化经营场所,100余名从业人员,营业额也只有15万元。到2005年底,文化经营单位已发展到53家,从业人员2000人,实现创收50万元。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旗文化产业活动经营单位达到56家,实现文化产业创收75万元。近两年,重塑和打造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集中打造文化产业园扶持文化经营性产业。文化产业园的建成,为鄂托克前旗增添了新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