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切实抓好整村推进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切实抓好整村推进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扎实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吉安市始终坚持以“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吉安市661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扶贫支柱产业成效显著,村容村貌明显变化,群众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强化基础设施,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吉安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边远山区、库区,农户居住十分分散,路途遥远,路面状况差,交通不畅;水利设施落后,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吉安市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狠抓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全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38.8万元,修建乡村公路603公里,架设桥梁72座;架设输电线路25条,327公里,解决了1434户群众用电问题;修建电灌站19座,兴修小山塘水库57座,修建其它水利设施252处,增加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近3万亩;兴修饮水工程266处,解决了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扶持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9所,兴建村卫生室48所,方便了3.2万人就近看病。

二、整治村庄环境,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

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发展,而贫困村的“脏、乱、差”严重影响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吉安市在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切实抓好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厕、改水、改路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2012年,661个贫困村共改水906处,改厕1349个,修排水沟26.72公里。二是拆除残墙断壁,硬化道路,整治村容村貌。2012年,硬化通贫困村的主干道114.48公里,硬化村内巷道228.42公里,修建村民休闲广场23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22个,种植绿化树木1.8万株。在贫困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使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发挥农民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三、培育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吉安市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中,不仅注重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重视培育和壮大扶贫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重点扶持了井冈蜜柚、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绿色蔬菜、珍贵楠木、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2012年,扶持发展了井冈蜜柚14205亩,花卉苗木200亩,高产油茶26347亩,绿色蔬菜8495亩,有机茶叶6815亩,种植药材3340亩,其它作物37707亩,养猪70570头,养牛5710头,养家禽240万羽,覆盖农户2.3万户。在扶贫产业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是示范引路,通过扶持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方式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在资金投入上,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扶贫作用,吉安市有11个县(市、区)列入了中央苏区的支持范围,省财政投入吉安市的产业扶贫资金1.1亿元,有效缓解了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在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中,专项安排20%左右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三是对银行贷款发展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给予贴息支持。四是互助资金拓宽了扶贫产业的投资渠道。在101个贫困村建立了产业发展互助社101个,入社农户达5626户,其中贫困户2944户,互助社资金总额达1888.5万元。

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运行机制是实现贫困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吉安市十分注重贫困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贫困村的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一是实行民主管理。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只有得到多数群众赞同的项目,才予以扶持。在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立扶贫项目实施理事会,负责监督扶贫项目施工单位的选定、材料采购、工程质量和资金拨付等方面的情况,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财务公开。二是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的贫困村,要求他们加强后续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提高群众的思想修养,树立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风尚,自觉革除危害健康,破坏村容村貌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陋习。三是建立健全贫困村社区服务功能。建立起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幼儿园、养老服务等社区服务组织,拓宽服务渠道,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幼有所托,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