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68例早产儿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68例早产儿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认知PICC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68例置入PICC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早产儿成功置入picc,并且全部留置到正常治疗结束。结论:PICC为早产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并减轻了护理工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ICC;早产儿;临床应用

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为了保证能量的供给,需输入静脉营养,且输注时间长,静脉营养液渗透压高,对外周静脉损害大,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对血管破坏大,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造成后期穿刺困难。因此,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治疗的关键[1]。PICC也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本科对68例早产儿置入PICC进行治疗,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置管中符合条件的共68例,男37例,女31例,日龄17小时至18天,体重0.95-2.6kg,静脉营养液治疗时间在5天以上。

1.2方法

(1)材料

68例早产儿均采用美国爱朗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导管型号为1.9Fr,全长50cm,固定敷贴采用3M透明敷贴。

(2)术前准备

术前由医生、护士共同告知家属置入PICC的必要性,包括其优点,操作过程及置管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我们采取的相应措施,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家属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患儿的准备:实施置管前会诊[2],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评估,如营养状况、凝血功能、血管条件。选择最好的置管时机,强调尽早置管的重要性。用物准备:包括PICC置管包,手术衣,无菌手套,肝素生理盐水,灭菌注射用水、安尔碘等。

(3)PICC置管方法

①操作者的准备

洗手,戴口罩。将患儿置于预热37℃的辐射台,连接心电监护仪,保持一个静脉通道,常规备氧,氧饱和度维持在88-93%。

②穿刺部位的选择

首选右侧贵要静脉。至少准备3个可穿刺的血管。准确测量双臂围。预测导管置入长度,并作好记录。在临床应用中,测量从穿刺点起,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内缘,正常出生体重儿加1cm,低出生体重儿加0.5cm,1000g以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不增加长度[3]。

③操作过程

操作方法按新生儿PICC穿刺置管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建立最大的无菌屏障。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手臂外展90°,穿刺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减小穿刺针角度,推送导入鞘2-3cm,退出针芯,助手按压导入鞘前端以减少出血。将PICC导管沿导入鞘缓慢、匀速送入静脉。在经过颈外静脉时,注意头应偏向穿刺侧,以免导管尖端进入颈外静脉。导管送至预测位置后,退鞘,消毒。充分待干后无菌透明敷贴覆盖,进行X线定位。

置管后应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新生儿血管细小,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虽然较大,但和上腔静脉相比较,仍然较细,容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所以,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该在上腔静脉。胸片显示应该在第3-5胸椎。但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导管尖端会逐渐上移至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这也会影响新生儿的PICC留置时间。如果位置不到位,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调整导管尖端位置。

④置管后的护理

Ⅰ术后专人护理。做好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导管型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患儿姓名、性别、日龄、住院号、穿刺静脉名称、臂围、置入长度、外露长度、胸部X片结果,导管调整情况、穿刺日期、操作者姓名及穿过程是否顺利、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每班检查臂围观察管路是否通畅,导管外露长度,敷贴有无松动,肝素冒有无回血。观察置管侧肢体及肩胸背部有无肿胀,有无发热,患儿有无呼吸暂停。外用弹力绷带松紧度及肢端循环。严格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Ⅱ更换敷贴和肝素帽。洗手、戴口罩、帽子、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洞巾,严格用安尔碘消毒三遍后,一手按压住穿刺点,另一手先松开敷贴四周,然后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敷贴,切忌将导管带出体外。用安尔碘消毒导管穿刺点及周围皮肤2-3遍,每次消毒棉签停留在穿刺点处不少于30秒,使其发挥消毒效果,消毒圆盘上下,待完全干燥后再盖上透明敷贴。注明更换日期和时间,双侧上臂围(或腿围),导管外露长度,操作者工号。敷贴更换是置管处皮肤护理的关键环节。有研究指出:新生儿PICC导管每7天更换透明敷贴1次,如敷贴有潮湿、松动时应及时更换[4]。

Ⅲ冲封管。冲管时间:每天输液前冲管、每天q6h冲管。 方法: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ml(>10ml空针)脉冲式冲管。每6小时冲管用生理盐水2-3ml脉冲式冲管。封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用生理盐水。暂停输液时,先用生理盐水1-2ml脉冲式冲管、再用肝素液2-3ml(2u/ml)正压封管。

2结果

68例早产儿置入PICC后,右侧贵要静脉17例,左侧贵要静脉10例,右侧腋下静脉21例,左侧腋下静脉9例,左侧正中静脉1例,右侧头皮静脉4例,左侧头皮静脉6例。成功率100%。导管尖端位置最后都调整至第3-第5胸椎。其中发生肿胀的13例,给予抬高肢体,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涂抹后肿胀消退。堵管7例,行肝素溶栓后再通,无堵管拔管现象。导管留置时间均在5天以上,全部正常治疗结束后拔管。

3讨论

早产儿即胎龄低于37周的活产新生儿,体重大多低于2500g。现今由于各种原因,早产儿数量增多。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吸吮无力,胃肠道营养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因此静脉补充营养液是保证治疗的关键。另早产儿皮肤娇嫩,血管纤细,过度的穿刺易导致血管损害、皮肤受损从而增加感染的几率。本文中,我们为68例早产儿成功置入PICC,并且全部留置到正常治疗结束。PICC的应用能减轻反复穿刺给早产儿带来的痛苦,降低感染的机会,且留置时间长,能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保证营养的供给。也节省了护士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由此可见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当高。但我们研究中也发现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并发症,需强化对行PICC插管术早产儿的全方位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方华.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8):17-19.

[2]曹婧,谢立华,向婧,等.置管前护理会诊对早产儿PICC置管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101-102.

[3]易敏,张先红.影响低出生体重儿PICC非正常拔管的多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5-7.

[4]林真珠,吴本清,刘映辉,等.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9,47(9):7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