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 方法 对在该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分娩的99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1.53%,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6-02

产后出血是目前产科主要的急症,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1]。产后出血发病迅速,来势突然,如处理不当,可使产妇在短时间内死亡,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等。该研究对在该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分娩的99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的措施与方法,以供同行共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产科收治分娩总数6 452例,其中阴道分娩37 59例,剖宫产2 693例,2年间产后出血共发生99例,无产妇院内死亡。99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5岁,其中经阴道分娩发生45例,剖宫分娩发生54例,初产妇58例,经产妇40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发生55例。

1.2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2],根据产科教材定义,胎儿分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达500 mL或以上者为产后出血。多发于产后2 h内,产后2 h出血量占产后出血总量的3/4,因此控制产后2 h出血量是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关键[3]。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发生率

3年间该院分娩总数为6 452例,产后出血99例,占住院分娩总数的1.53%。

2.2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产后出血与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P

2.3 产后出血与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关系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既往不良病史,如人工剥离胎盘史、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难产史、2次以上人流史、多次以上妊娠史、子宫肌瘤史、高血压、肝炎、血液病、贫血等病史;妊娠期有、妊高症、双胎、羊水过多、胎位异常、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分娩期有急产、难产、宫缩乏力、剖宫产、胎盘滞留、产程延长、阴道手术等。

有无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

2.4 产后出血原因

产后出血原因根据资料显示主要包括: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7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占73.74%;胎盘因素2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占20.20%;软产道损伤5例,产后出血发生率占5.05%;凝血功能障碍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占1.01%。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

3.1 建立孕产妇抢救机制,产前系统管理高危孕妇

医院应组织建立孕产妇抢救机制,注意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科急诊意识,熟练掌握抢救常规和急救技术。产前定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加强健康教育,对高危妊娠和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并记录。

3.2 加强产时监护,产后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主要在于预防产后2 h内的出血。严密监护第一产程,合理限制第二产程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产程、定期肛查、宫缩变化、了解胎先露下降的位置和宫口扩张,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延缓与停滞。第二产程要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分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出血量。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正确的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并及时缝合。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如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全身情况、生命体征、面色、检查阴道流血量和宫底。

3.3 把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

正确把握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控制剖宫产率,同时提高手术质量,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根本措施[4]。掌握好剖宫产适应症,并尽可能地降低剖宫产率。99例病人中有55例为剖宫产术后出血,2例因子宫破裂引起生命危险,因处理及时而得以挽救生命,提示我们子宫破裂引发的出血量多、止血困难、常引起母婴死亡。

4 讨论

4.1 产后出血发生急速且来势凶猛,直接威胁产妇生命安全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者预后良好。如治疗不及时,可以导致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席汉综合征、产褥感染等。

4.2 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该资料显示高危妊娠者较容易发生产后出血,产科的工作人员必须识别并掌握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才能够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及时处理,并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确保抢救的成功。

5 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目前产妇妇死亡原因首位。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作为产科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助产技术,做好产前、产时的检测,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严密观察、正确处理三个产程,准确把握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从而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抢救护理,提高产后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6.

[3] 杨晓华,艾瑛,杨沛.182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分析[J].华西医学,2006,21(1):107.

[4] 王小敏,王小燕.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2):938.

(收稿日期: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