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是教之始 学是教之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是教之始 学是教之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是这样的: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决定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语文教学中,为让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们有必要明确“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学生“学情”。当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关键教师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教”。我在一些课例中,时常采用这样的“教”与“学”方法:“先学后教,顺学而教,教后导学”。

一、先学后教,智慧地守望与引领

学是教之始。“教学设计的起点是什么呢?是学情。学生对文章的起始理解先要弄清楚,否则一堂课讲下来,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没讲之前。”“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补充。

我在初读《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篇感人至深又朴实无华的好文章,大有在课堂上“一吐为快”的冲动,“顽固地”向学生们灌输我所喜欢或者认为有价值的“一切”,结果可想而知,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己。学习和反思告诉我,这涉及到观念问题、选择内容问题。教师喜欢一些作品,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时组织哪些材料。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学生“需要处”,要有利用资源。教师首先要深入思考,这个环节我“为什么要介入学生的学习”。要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入手,而不是从教师“喜欢”入手。

先让学生和文本尽情地交流,老师要做的是智慧地“守望”和“引领”。大纲上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我重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就尝试紧紧围绕“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亲切引问,随后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取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默默阅读,默默思考,默默写批注。在学生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我默默地观察,默默地等待。十五分钟后,热烈的交流才真正开始……

在学生尽情“自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的基础上,我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以“问”促“情”,紧紧扣住“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思考,通过思维撞击,学生们有所理解,有所感动。同时,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保汪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学生自己解读。”

二、顺学而教,巧妙地观察与调整

“学”不仅是“教”的起点,更是“教”的显现指标。“目标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必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顺学而教”,就是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又是怎样学的;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的过程等显现行为表现,教师不断“调整”“教”的行为,从而达到促进有效学习的终极目标。

以作文教学为例,我也尝试探索有效指导之路,但总是跳不出“形式”和“应试”的圈子,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嚼之无味,为什么?管建刚老师告诉我,要有意识地和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人是生活在真实的环境里的。”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又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自己生活的真实环境“时时可写,处处可写”。于是,每每我在设计作文教学的时候,第一步总是先让每个学生自主地写,自由地写;然后我会花大量的时间,一字不漏地阅读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圈点和批注;接着在作文评讲课上,我再花大量的时间,按照“欣赏、挑刺、训练”的教学思路,一一展示、朗读,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评析他们的作文“句”和作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正、反案例指导。我发现,以学生的“作文本”为“本”,顺学而教,顺“写”而教,会使“作文讲评课”比“作前指导课”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经验,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也许,作文指导课更需要这样真实、有效的“随意”。

如三年级的学生最喜欢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可是该怎么读呢?“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阅读水平正在不停地提高。”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教学《小露珠》这篇课文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变化地“读”。先引导学生“韧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鼓励学生把课文“读长”,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独特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学生讨论“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小露珠?”这个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不管学生怎样表达,都读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这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创生与开发”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上课的我和每一位听课的学生深深感动,感动“润物细无声”般的“顺学而教”。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提高,感到无比快乐。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阅读是蜜糖,一直甜到了我们的心里”。

三、教后导学,鼓励孩子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

学是教之成。“一堂“好课”的有效延续,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课后一堂课、前一周后一周乃至前一个学期后一学期的关系之中。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上,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但是,有内在联系关键是要有证据,要有表明的证据,而证据要到学生语文实践的现实表现中去搜寻、验明。”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生活实践和大自然中继续体验、感悟和研究,渗透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金子》一谋第七自然段后,请学生根据这一自然段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彼得已经失望了,为什么最后又说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有的学生提出:他的梦想是什么呢?有的学生提出: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在此基础上,临下课的时候我提出:同学们,你有什么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你准备怎么做?请大家课后思考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一下。《金子》这篇课文包孕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课文以“金子”为题,表面是说彼得以“寻找金子”为事情来由,实是指人性之中诚实、勤劳的可贵品质,也指通过劳动才能收获成功,在结束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梦想及实现梦想的秘诀。用意是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问,在生活中不断求真,感悟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外在素质,如巧妙的导人、不露痕迹的过渡、一目了然的板书,甚至精致高超的课件,而是文本的解读能力及以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为“学”打开一扇希望之窗。同时,在充分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验,达成教学目标,则是值得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