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新挑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新挑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推动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深水区。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这十多年,诸多新生的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农村教育尤为明显。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推动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深水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基本价值取向,既贯穿于课改纲要的基本精神,又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但在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这十多年,诸多新生的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其中,农村教育最为凸显。

在这里可以引用一个经典的教育方针表达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多功能人才。”这个经典的方针重点上强调了教育个性化的素质和学生学习的多功能性。而新课改也是要打破从前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手脚的恶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需要尽量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主动”中增知,在“活动”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难题,自己去发现公式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

但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教育份额,我们不能够忽略这沉默的大部分,农村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学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的教育还能平稳地走新课改的一套教育方法吗?新课改是否还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呢?

有媒体报道,2003年3月4日到12日,据教育部课程评估组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的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排列,对课程改革“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这一调查结果让一些专家学者着实为农村教育改革问题捏了一把汗,有的学者也提出“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的观点。

当下在农村地区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普遍出现了一下问题:

一、经济能力有限,学校家长吃不消

新课改后,增加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或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对硬件条件有限,计算机、音、美等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农村学校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于农村家庭中的学生家长来说,能够送孩子进校完成学业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不仅仅是经济上不愿接受过多负担,在心理上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学好基本科目,能够在考试场上拿到好名次。至于基本科目以外的测试,家长并不抱多大关注与支持。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吃不消

一些地方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不明课改的精髓,也不具备推行课改的素养和能力。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探究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习惯于旧有教学模式的农村教师来说却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生拉硬扯地讲人文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就容易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现象。

三、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机会变少

面对新课改新形式,除了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外,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更是一大难题。农村学生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更没有经济能力去学绘画、跳舞,许多成才的机会就与他们无缘。例如近几年吃香的自主招生、保送生等,农村所占份额基本为空白。因为农村学生在证书方面太缺乏,无论是奥数等知识性竞赛,还是各种小发明、建模、美术、音乐等素质比赛,他们都难以在其中获得成绩。这样,就输在了新课改教育中的起跑线上。

这样看来农村教育在新课改中想要跟上脚步,取得成就也就很难。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其问题的所在,辩证看待以求更好的发展。

从课改的源头来说,本轮新课改的专家主要借鉴了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经验。而这些国家和我国的国情还有差距。教育和社会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当前的教育必须和国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虽然教育本身具有超前性,但如果太超前也会势得其反。

在农村地区的新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新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不能仅仅凭借一张考卷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来完全代替后两者发展的程度。而后两者的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方式以及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在案,教育者及时跟踪并进行指导,在每个教育时间段做出评价。当然这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生生活环境中有正确评价能力的有代表性的集体或个人的意见。

应试教育本身虽然弊端很多,但在中国的农村教育却显示了其独特的生命力。首先,应试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依赖书本。这即使是农村也是容易办到的。其次,凭分接受录取是对农村学生最公平公正的方式。所以,怎样把农村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其两面性,获得一种双赢效应,才是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当专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