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肺间质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肺间质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在诊断肺间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SCT扫描方式,分析40例肺间质疾病的MSCT表现,并对病变区域行多平面重建(MRP),分析MSCT对诊断肺间质病变的价值。结果:MSCT清晰显示肺间质病变,并表现为小叶间质增厚、磨玻璃影、蜂窝征、小叶间隔增厚等征象。结论:MSCT是研究肺间质病变的好方法。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肺间质病变诊断

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技术对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薄层加高分辨率扫描使肺部细小的结构得到清晰显示,熟练的掌握MSCT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使此项检查技术成为肺部无创伤性检查的最精确方法[1],为了探讨MSCT对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价值和MSCT检查技术的应用,现将40例肺间质病变的病例行MSCT扫描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0岁,平均48岁。

1.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ctivion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先行层厚5 mm,层距5 mm的常规扫描,然后做兴趣区的层厚2 mm,层距1~2mm,高剂量薄层间隔MSCT扫描,调节适当的窗宽窗位,至图像显示清晰为止。笔者采用的窗宽窗位在(-500~-600)/(1500~2000),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技术(MPR)。

2结果

40例肺间质病变患者的肺部MSCT表现如下。

2.1小叶核异常26例。小叶核增大表现为小叶中心的点状或Y形影像,表现为小叶内的细线状、细网状、放射状影像,也可使小叶固有结构如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边缘毛糙,称为界面征,病理基础为小叶内细支气管周围、小动脉周围间质增生,形成线状结构并交叉成网状。此征象主要位于肺外周部分[2]。

2.2小叶间隔增厚25例。于MSCT上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与胸膜相垂直的细线状影,如呈结节状及串珠状改变则见于癌性淋巴管炎、尘肺及结节病,边缘清晰者见于肿瘤或肺水肿。其病理基础为间质增生和淋巴管扩张。

2.3支气管血管束异常19例。肺间质病变时支气管血管束可增粗、变细或正常。支气管血管束变细合并分布稀疏多见于肺气肿,其边缘毛糙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和多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结节见于癌性淋巴管炎、结节病及尘肺。其病理基础主要为支气管血管束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管扩张,致使其增粗,边缘毛糙为周围肺内有间质纤维化,结节状及串珠状改变为肿瘤浸润、肉芽肿及粉尘结节形成所致[3]。

2.4胸膜下弧线影28例。此征象为胸膜下1cm内与胸膜相平行的线形影像。多为1~5cm左右,其病理基础为细支气管周围的纤维化病变及邻近肺泡萎缩。

2.5磨玻璃影29例。是指肺内模糊的高密度病灶,与其重叠的血管影像即可显示。常见特发性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其病理基础为肺泡间隔水肿、细胞浸润等。

2.6蜂窝状影23例。蜂窝为多发聚集囊腔,根据蜂窝大小可分为直径3mm以下、3~5mm及5mm以上,好发于肺下叶、肺脏边缘部及后部。其病理基础为蜂窝及环形或回形结构,有纤维组织增生的壁,支气管及肺组织的正常结构消失,蜂窝改变常与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同时存在[3]。

3讨论

肺间质病变的确诊应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实际临床应用中要做到这一点较为困难,因此可考虑在无外科肺活组织检查资料时,依据临床利用无创性检查获得诊断和鉴别诊断。

MSCT的广泛临床应用,使得MSCT可以作为诊断肺间质病变的主要手段。另有X线胸片未见异常者,通过MSCT发现间质改变得到进一步证实,因此对疑似有肺间质病变患者,应尽早行MSCT检查,避免漏诊或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马大庆,李铁一,关砚生等.肺间质疾病的高分辨率CT 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和断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 ,33 (2) :101-105.

[2]郭仁巧,蒋国忠,殷为民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J]. 罕少疾病杂志,2006,13(3): 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