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按摩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占颈椎病的50%以上,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头闷、精神不佳、全身困倦、颈项部酸困僵硬等。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采用以按摩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0例,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22岁;发病时间最长者6个月,最短者1周。

1.2影像学检查 x线片检查,正位片有侧弯,钩椎关节增生者12例,侧位片有曲度变直或反弓;前后缘增生、韧带钙化者58例,斜位片单侧或双侧椎间孔缩小者32例。张口位见有齿状突两侧间隙不对称者5例,部分患者CT有突出或膨出者26例。

1.3体征与检查 颈部活动受限者16例、棘突偏歪者36例,颈椎两侧肌肉及肩背部肌肉酸困痛者67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者5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者8例,颈动脉扭屈试验阳性者65例。

1.4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曾有瘁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转试验阳性;③x线片见有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根据上述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并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可能性,均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本病需与美尼尔式综合征、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疾病引起的头晕相鉴别。

2 治疗效

2.1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恶心症状消失。棘突不偏歪,颈部无压痛,颈部活动自如,半年内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好转,颈部压痛明显减轻,劳累后偶尔有反复;无效:治疗15次后,症状没有改善。

2.2治疗结果 本组80例病例,依照上述标准,痊愈69例,占86%;显效8例,占10%;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3 治疗方案

3.1患者俯卧,额部垫低枕,或患者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医者立于旁,用拇指揉拨颈椎两侧,肩颈部,上背部胸椎两侧肌肉;垂直按压棘突。医生面向头部站立,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推动上段颈椎时指背相对,推动下段颈椎时指尖相接触;垂直按压横突,治疗者面向头部站立,双手拇指放在同―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指背相接触,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垂直向腹侧推动;拇指点揉委中,多指捏揉腓肠肌,拇指揉压足部颈、胸、腰椎反射区和头部反射区。

3.2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操作低头摇正法,医生―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按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两手同时有限度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可重复2~3次,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3.3患者仰卧,低枕,操作仰头摇正法,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次,嘱患者放松颈部后,将头转到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复位时的弹响声;拔伸牵引,患者去枕仰卧位,颈部中立位,医生面向病人床头站立,右手托住病人的头后部,左手放在下倾部,双手将头部沿长轴向后牵拉,持续数秒钟后放松,重复3次;开关门、抹眉弓、运太阳,双拇指按压头顶部三线。拇指按压百会、头维、神庭穴结束操作。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15次1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曹某,女,50岁,头晕,恶心1个半月,站立行走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卧床后症状缓解。检查:X线正位片见有侧弯。钩椎关节部位增生。侧位片见有曲度变直。颈五六椎间隙变窄。斜位片见有五、六椎间孔缩小;颈椎两侧及肩颈部肌肉酸困压痛,根据症状,结合X线片,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采用低头摇正法、按压棘突法、拔伸牵引法加局部肌肉放松等方法,经15次治疗痊愈,随访半年元复发。

5 讨论与体会

颈椎有七个椎骨,其共同特点是都有横突孔,第一颈椎又叫寰椎,有较短的前弓,较长的后弓和两个侧块,第二颈椎又叫枢椎,椎体上有齿状突,两侧都有圆形的关节面。由寰椎侧块上面的上关节凹和颅底的枕骨构成寰枕关节,由寰椎前弓的后面和枢椎齿状突前面构成寰枢关节。椎骨间关节由上一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一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钩椎关节由下一位椎体上面侧方的钩突和上一位椎体下面侧方的斜面构成。钩椎关节从两侧把椎间盘与椎间孔相互隔绝。阻挡了破裂的纤维环直接突入椎间孔,颈椎共有五个椎间盘,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分别出后,至第六颈椎横突孔(亦有从C7C5C4颈椎横突孔进入)为第一段,由第六颈椎横突孔至第二颈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为第二段,出横突孔至枕骨大孔为第三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双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为第四段。椎动脉供应脑的血运约占心输出量的1/6,占脑血流量的11%,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ml。当某种原因导致椎动脉狭窄时极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其主要原因有(1)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椎动脉相对延长,随着年龄的增加,椎动脉因长期的低头转项等活动牵拉,加之中年后可能伴发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使一动脉弹性减弱,绝对长度增大,二者均使椎动脉与颈椎的长度平衡被破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了颈椎的长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病理结局,长而迂的椎动脉必然造成血流缓慢。(2)椎间盘突出、膨出、钩椎关节增生,椎体滑脱,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发生管腔狭窄,造成血流不畅。(3)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弓,颈部肌肉劳损痉挛,无菌性炎症可使椎动脉受到刺激,引起痉挛或狭窄。(4)颈部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椎动脉痉挛。(5)寰枕,忿寰枢关节位移,小关节紊乱压迫椎动脉引起管腔狭窄,以上诸因素可互为因果。

由于引起本病的原因较多。故在治疗时要因人而异,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法组合,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以寰枕、寰枢关节位移为主,治疗时以仰头摇正法,拔伸牵引法和局部放松手法为主。以颈部肌肉劳损、小关节紊乱、曲度变直为主,治疗时重点采用低头摇正法、拔伸牵引法、按压棘突法和局部放松手法。总之,本套手法具有放松局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纠正关节紊乱,调整生理曲度,促使间盘还纳,恢复颈椎动静力学平衡,增加椎底动脉供血,改善大脑缺氧状态等作用。

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包括手术、药物、牵引、理疗、针灸等,按摩疗法能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主要原因是疗效好、痛苦小、安全、可靠、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