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精心“预设”到 精彩“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设”和“生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当前对预设和生成关系的观点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更多的人能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学活动既要“预设”又要“生成”,问题是在操作上难以实现两者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能否实现“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巧妙地和睦相处呢?能。俗话说:“凡事预则立。”只有精心地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一、精心预设,促教学目标之生成
教师对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极其重要,如同作战时的进攻目标。但有时在教学中是“群寇莫追,鸣金收兵”,还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往往难以决断。所以,教师课前要系统地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现实起点,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目标观,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观出发去预设教学目标。当然预设目标并非最终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不断修正,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
以我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一课时为例,教材中是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放在一起教,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来考虑这样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考虑到学生理解分子比分母大的这一类假分数的难度,于是决定把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放到一个课时中,带分数放到另一个课时。我制定了本节课的目标:1.通过数轴上的点帮助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2.通过与1的大小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同时,也预设了当学生提出带分数时,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再做决定完成第三个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果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带分数的问题,询问学生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其都很有兴趣。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这节课的目标,增加第3点:认识带分数的特征,会读写带分数,沟通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接下来的过程,我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改成先认识带分数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竟也学得不错。
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学目标虽然临时作了改变,但很好地理解了带分数和假分数,生成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二、精心预设,促教学内容之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的。
教学目标的生成肯定会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影响,教学的内容会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而改变。仍以《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一课时为例。课始简单复习一下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我马上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点。当学生对0―1范围内的点顺利地表示出“1/3,2/3,3/3”后,我顺势指向“4/3”的点,问学生可以用什么分数可以表示这个点?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以用“1/3、2/3、4/3、4/6”表示。正当我准备让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说理由的时候,突然一个数学尖子又举手了。尖子不愧是尖子,他大声回答:“老师,还可以用1■表示。”这时全班哗然一片,看来很多同学对带分数不熟悉。“怎么办?这时候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都没有出现,马上出现带分数,合适吗?”幸好我在备课时有了预设,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想认识这种分数吗?”“想!”同学们大声回答道。看来,只好借助数轴图先让大家来认识带分数了。于是,我让这个尖子回答了这个分数是什么分数,怎么读,各部分的名称。看来这位同学的回答将改变这节课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我根据他的回答,让学生去讨论前面所表示的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当然,有了这个带分数开路,找正确答案和接下来的分类就容易多了。
这一教学环节,我只是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既包含了预设又体现了弹性。
三、精心预设,促教学活动之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及其向能力的转化是以活动作为中介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是小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各种数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无法硬性预设的,活动细节的控制,活动的量、度、面的把握,活动形式的采用都可能是临时生成的。
以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教学前,我预设采用设疑的导入方式。即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迫切感。这样的设计被很多教师采用,证明是有效的情境引入。实际教学中,正如我所料,很多同学被老师的快速计算能力“吓坏”了,纷纷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我一看火候已到,准备让同学们用1、2、3排出所有的三位数开始研究。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学生举手并站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你的方法是什么,只要把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如果这个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看来原来的教学过程要有所改变了。于是我把他的话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觉得能被3整除的数有特征吗?”这时有好几个同学也提出了他们的猜想:1.个位上是3、6、9的数可能被3整除;2.个位上是3的数可能被3整除;3.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举例的方式来验证上面的几种猜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他们发现“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其余的猜测是不正确的。形成共识后,接下来就是练习了。没想到又出现了问题,一个女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这是为什么呀?以前能被2、5整除的特征都是看个位,怎么到3就不灵了?”“是呀,是呀。”还有好几位学生附和着。这个问题倒是在我的预设之中,原来只是想在课的最后我来问学生并做解释的,所以我用72为例拆数说明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理解“能被3整除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个数位数字的和的原因。
一次学生的“大胆直言”,另一次学生的“质疑发问”,促使了本节课老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我想,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科学,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只有巧妙地预设,才能为动态生成的多样化、深层次提供广阔的舞台;才能为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提供重要的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