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轼与“东坡提梁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轼与“东坡提梁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诗、词、散文、书法都造诣极深。在北宋文坛上,与茶结缘的文人墨客有很多,但没有―人能像苏轼那样忘我地醉心于品茶、烹茶、种茶,怡情自乐,得茶之真乐。

苏轼嗜茶之深,非常人所能及。他夜晚读书要喝茶:“薄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夜休。”睡前睡起都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苏轼不仅爱喝茶,而且还十分了解茶的各种功用。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曾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这天他先后饮了七碗茶,于是诗兴勃发,作《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曰:“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魏文帝曾有诗句:“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唐人卢仝在《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对饮茶的妙处作了详尽的描述。坡在此诗中饮用这两个典故,兴致盎然地赞颂了茶之功用。

苏轼一生爱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正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不仅尝遍了天下的名茶,而且还对烹茶格外有研究,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这样才能品出好茶之精髓。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曾作《求焦千之惠山泉》一诗,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苏轼还认为,如果只获得了好水,但在烹茶时如果不能掌握好水温,同样烹不出好茶。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认为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水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宜,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水之清鲜。

他在烹茶时,对煮水的器具,以及饮茶用具。都有特殊的要求。曾写出了“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这样的诗句。他认为,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碗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对茶之器具的贡献,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提梁壶”。

据说,坡晚年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山脚下的凤凰村,醉心于山水之间。此地既出产久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浑、金沙泉的好水,还有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坡在乡野之间品茗吟诗,自有一番田园之乐。但让坡觉得稍微遗憾的是,这里的紫砂壶都太小。于是,他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自制茶壶,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书童提着灯笼来送夜点心。坡看着灯笼,突然想到,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说做就做,天明时分,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也就显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灯笼壶虽然做好了,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让他思虑很长时间,就是做个什么样的壶把。坡想:我把这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被烧得乌黑,而且烫手,肯定是不行。

就在他百思寻不到答案时,突然抬头看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受此启发,他照屋梁的样子做了个壶把。这样,茶壶终于完成了。坡非常满意,起名叫“提梁壶”。因为这种茶壶的壶身古朴端庄,而提梁却简巧虚空,使用起来很方便,所以世人格外喜爱,历代都有艺人仿造。为了纪念苏轼之功,后世的人们就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苏轼不仅亲自做茶壶,还亲自栽种过茶。他贬至黄州时,生活困顿,便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困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以满足自己的嗜茶爱好。

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苏轼的品茗的过程中与佛家结下了深厚的茶缘。他在杭州做官时,常与佛僧品茗吟诗。灵隐老僧有好茶,苏轼多次索讨,要的次数多了,他便不好意思去要了,于是叫仆人头带草帽,脚穿木鞋到老僧那里去借东西,但并不告诉仆人要借什么。仆人去老僧处也不说要借什么,但老僧一看就明白了苏轼的“良苦用心”,只好又送一包茶叶给他。原来,草头、人、木三字组合正是一个“茶”字。

苏轼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一生恩恩怨怨,他们之间关于茶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苏轼既喜欢饮茶,又擅长书法,在两人一次饮茶闲叙时,司马光突然问他:“茶越重越好,墨却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你为什么偏偏同时喜欢这两样东西呢?”

司马光是话中藏话,苏轼当然明白。这类话题,宋朝人教“机锋”。出个难题,看看你能否随机应变。机智地回答出问题。苏轼含笑回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司马光听了。不得不佩服苏轼回答得让他无法挑剔。坡之意是说,茶和墨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只要各自达到绝佳之处,奇妙的茶和绝妙的墨,都会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