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哺大海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哺大海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恐怖鱼荒

艳阳当空,平静的大海泛着懒洋洋的小浪花,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钻入老罗的鼻腔,浸润着他的肺部。这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老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绞盘徐徐转动,沉重的渔网一点一点地被拖上了甲板。尽管早有预料,但结果仍让人寒心:网的底部,几条腐烂得面目全非的海洋生物尸体挂在网线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老罗颓丧地叹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了甲板上:又是一无所获!

作为一个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他见过风暴、斗过鲨鱼、曾经在海上一连转了七八天也不见方向,然而他从未如此绝望过。鱼荒来得是那么突然、那么不可抗拒,仿佛一夜之间,鱼儿都钻进了海底,不见踪影。

汽船的发动机声惊扰了身心疲惫的老罗。远处,一艘小船急匆匆地靠了过来。船板上,一个青年焦急地挥着手,高喊着:“罗大爷!出大事啦!”

青年一个箭步跳上了老罗的船:“大伙儿都去抗议了,您也快去看看吧!欺人太甚……还让不让人活了!”

“小邬你慢慢说,老头我听不明白啊!”老罗拉住了邬姓青年,满脸困惑。

“哎,罗大爷,您还不知道啊?距离咱们这片渔场十几海里以外,不知啥时候来了一支工程队,搞出来了一个古怪的大东西,现在正在海面上堵着呢!我们也不知道那是啥,觉着像是个打油的平台。难怪鱼越打越少,今年都碰上鱼荒了。石油这种东西不是最污染环境了吗?大伙儿正要找他们理论去呢。”

听了小邬的一番话,老罗憋了一肚子的窝囊火顿时腾腾地冒了起来。他二话不说,开足马力,跟着小邬,冲向了事发地。

广阔的洋面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渔船将一座庞大的水上建筑团团包围了起来,愤怒的渔民们大声嚷嚷着,场面一片混乱。

“还真是个古怪的玩意儿啊!”老罗伸了伸脖子,仔细打量了下“罪魁祸首”:这座怪异的庞然大物,从露出海面的部分来看,似乎是两个圆滚滚的海螺。两个“螺口”面对着面,交错分立。巨大的“身子” 漂浮在海中,随着海浪一起一伏。见过石油钻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绝不可能是石油钻井平台。可要说它是什么,只怕也没人能说出个究竟。

“老乡们,别激动。我们以海洋科学院的名义向大家保证,你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水上建筑,恰恰是为了解决大家关心的渔业减产问题而建造的!”在一个小平台上,几个穿着蓝色制服的研究人员,正拿着扩音器,满头大汗地解释着。

“荒唐!”

“骗人!”

渔民们哪里肯信,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任凭工作人员如何解释,他们也无法将眼见的奇怪建筑与“环保工程”联系在一起。

“大伙儿不要急,先听听看人家说什么。”这时候,老罗发了话,让满场的火药味儿稍微淡了些。

“谢谢您了,老大爷!”带头的研究人员感激地看了老罗一眼,抹了抹额头,清了清嗓子,说道,“既然大伙儿都有疑问,我就跟你们解释一下。”

“相信大家都发现了:这几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水区的海洋生物的数量连年减少。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了那个足以颠覆整个海洋生态体系的元凶——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连锁反应对于整个海底生态系统而言是毁灭性的。”

渔民们面面相觑,好奇心开始滋长。

大海呼吸

“温室效应我们知道,不就是天越来越热吗?可这跟海底的鱼有什么关系?我们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谁不知道这水底下可凉快了!你是在忽悠我们吧?”渔民当即质问了起来。

“自然界的平衡是很微妙的,可不要小看了这升高的一点点温度。”另一名研究员接过了话茬,“单纯的气温升高或许不会直接影响到海洋深处的生物,但是我们地球两极的那些巨大冰山,却会因此而融化。大量的淡水涌入海洋,不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更会使得大海的透气性由此减退。”

大海的透气性?一个新鲜的名词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看到渔民脸上惊讶中带着怀疑的神情,研究员连说带比划解释道:大海就像大气对流层一样,自身也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垂直对流。白天,空气中的大量氧气在气压的作用下,溶解进了海水中,这使得海面部分的含氧量增高,适合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而到了晚上,表面的海水不再接受阳光的直射,温度开始下降,海水的密度也随之增加,而深海海水的温度与密度则相对恒定。这样一来,上层含有丰富氧气的海水便沉降到了海底,带给那些深海生物呼吸所必需的氧气,而来自深海的营养物质则在对流过程中上升到了海面,提供着海藻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养料——这便是大海的透气性。可以说,大海的透气性对于整个海洋生态体系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深海生物,没有了透气性良好的大海,它们就会因为缺氧而活活憋死。

“然而,刚才我也说了,温室效应使得冰山融化,大量淡水涌入海洋。这些淡水的比重较盐水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就像是一条大大的淡水毯子,覆盖在了大海的表面。这就造成了一个大麻烦,比重较小的淡水即便是在夜晚温度下降的时候,也难以沉降到比重较大的盐水下方,因而也无法再起到上层含氧海水与下层低氧海水循环交替的作用。大海的垂直对流由此受到阻碍。深海生物得不到氧气的供给,浅海生物又缺乏了养分。移动迟缓的动物们开始大面积死亡,而行动敏捷的则纷纷逃离这片海域,背井离乡前往它们所不熟悉的新家园,对当地生态造成新一轮的冲击。”

经过细致耐心的讲解,研究员终于让大家勉强接受了这一解释,对鱼荒的问题也有了个大概的看法。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且慢!”老罗回过神,发现大伙儿似乎遗忘了最初的目的,“刚才你讲的这些东西,道理上我们都能听明白,可是这和你们造的这幢怪房子又有啥关系?”

这次,几个研究员并没有急着回答,他们来到建筑边缘的一个升降平台,慢慢地下降到了贴近海面的位置,登上了一艘停泊着的小艇。

“各位,我们知道你们心中还有疑惑,但现在顾不得解释了——刚才海洋气象监测站发来消息,再过几个小时,一场大风暴就要来了。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或许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次展示机会。大家记着在下下周五看电视《科学探索》栏目,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答。”

远方的海风逐渐地强烈了起来,经验丰富的渔民们知道,风暴一说所言非虚。虽然有些不甘心,老罗也只能带着一肚子问号,与大家一起返航。

聚风螺巢

两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天,老罗早早地吃完了晚饭,打开了电视。那些个科学家果然没有蒙人:电视里正在放的可不就是让大伙儿牵肠挂肚了半个月的《科学探索》嘛!这一期的栏目还有个奇怪的名字:聚风螺巢。

镜头中的海洋猛烈咆哮着,那两个海螺状建筑在风暴的烈潮中左摇右晃,飘荡起伏,似乎摇摇欲坠。但那两个相向而依的螺体结构却始终如海面上的不倒翁,任凭风浪如何颠簸,也无法将其吞没。宽大的螺口宛如巨嘴,任凭大潮涌入其中,猛烈地撞击着内壁,发出轰隆隆的巨响。

一个优美的女声从电视中传出:

“大自然充满着磅礴的力量,海面上层的潮水与气流涌入了聚风螺巢的主体聚风腔内,顺着那蜿蜒渐窄的内腔灌入潜藏于海底的‘螺尾’。喇叭口效应聚合了海洋表面自身的风与潮的动能,在末端形成高压将灌入的新鲜海水渗入深海水层……”

“嘿!这个法子好啊。不费电,不烧油,以海养海,省钱还环保!”老罗乐了,忍不住将椅子朝前挪了挪。

镜头一转,切换为水下场景。聚风螺巢的水下部分优雅地出现在了观众们面前:两条坚韧的尾巴以双螺旋交织的姿态缠绕着,好似一条结实的锚索,将海面上聚风螺巢的主体部分牢牢地拴在了海床之上。

“现在你们所看到的是聚风螺巢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锚尾。它既是连接主体螺腔与海床的脊椎,也是负责将新鲜的表层海水传送到深海的大血管。锚尾的中心部分由坚韧的钢缆组成,而在其表面则覆盖着高分子碳纤维管道。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那些从锚尾部分延伸而出的细长横杆状物?可不要小看了这些‘鞭刺’,它们如同植物主根附近的须根与根毛,将主干中蕴含的富氧海水更加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深度的海层中,其横向覆盖范围也大大扩张。如此一来,氧气供给将不再仅仅集中于锚尾底端的海床附近。由于风潮拍击着聚风螺巢的内壁产生了大量的拍击碎浪,这使得更多的小气泡混入了海水之中,因而观众朋友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些细长‘鞭刺’的出气孔附近,那如繁星般的细碎气泡扩散喷涌,给衰竭的深海带来新的生命……”

看到这里,老罗算是明白了:原来奇怪的聚风螺巢是一个利用大自然自身的能量拯救海洋的深海充氧泵。或许它不会像石油钻探平台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人类带来经济效应,也无法如悉尼歌剧院这样的水上建筑提供艺术的享受,然而它却不折不扣地为整个伤痕累累的海洋生态体系尽着反哺职能。

节目最后,主持人的话深深地刻进了老罗的脑海,令他感慨万千:

曾经,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了大量的资源和灵感,这些资源与灵感所结出的名为“科技”的果实也为我们自身创造了无数伟大的工程。如今,人类已然长大,哺育着人类的自然却日渐衰老。那么,以我们所能,更多地反哺自然母亲,又何尝不是人类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