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总得干点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一个亲戚在十一期间遭遇了一次意外,原因是他从一个高速公路的隧道口跑步穿行,当他看到一辆越野车正冲他撞过来的时候,他站立不稳,摔到了那辆车底下。那个越野车司机也吓坏了,他本来看到一个胖胖的黑影闪了一下,但踩下刹车后却找不到人。晕了十几秒钟后我那个亲戚从车底下爬了出来,还好,他受到的伤害主要是恐惧和烫伤——当时的太阳把路面晒得很烫——其实,这个中年人本来可以从过街天桥穿过这条路的,而且他过马路后什么要紧事都没有。他为什么会急着从隧道口跑过去,他的解释是,不愿意在那等,“总得做点什么。”
“总得做点什么”,这种想法还真是要命,很多人因此送了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我那位亲戚那么好的躺倒功力——另外还有的投资者也因为这种概念倒了霉。
我有幸认识一位所谓私募基金的经理,他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那种,我们两个人同时接触一个种新东西,往往他总能很快就找到这种新玩意的规律,而我还糊里糊涂的。在2007年,本来他做出了比谁都正确的选择,估清了全部股票,把每天的工作变成看一下新闻并且等待股市暴跌。当他准备好了去泰国度假旅游的机票的时候,客户的电话来了,在电话里那些小富翁们愤怒地指责他,为什么会在这么好的情况下不赚一把;他的老板知道他卖光了股票去度假后也很生气,公司给你这么高的薪水不是让你度假的,你总得做点什么。
最后,大家的压力果真见了成效,在2007年的10月他又把自己控制的钱放到了股市上,争取再捞一把,但是后果大家都知道。当然,后来还有更气人的,那个私募经理后来跟我说,在2008年十月那些客户又找到他的老板说,这么差的行情,你们不能坐等着市场下跌,你们总得做点什么。
这种情况非常像小弗雷德·施韦德(Fred Schwed,Jr)写的那本《客户的游艇在哪里》里边说的那个只会说“不”的大银行家,那个大银行家因为有足够的钱,根本不用做什么冒险的生意,所以对希望得到贷款的客户总是回答“不”。改变“不”先生的人生的是在1929年的9月,他实在经不起外边人们赚钱消息的折磨,开始偷偷地投资股市,开始他的冒险投资就像“一个35岁还没有约会过的女孩——35岁的女孩,嗯,先这么称呼吧——第一次在房间最阴暗的角落里,偷偷对着镜子抹口红。”到后来,“不”先生越来越大胆了,但坏消息来了,1929年大萧条随即开始。
不管是我那个好身手的亲戚,基金经理朋友还是“不”先生,都告诉我们,如果你脑子里出现自己“总得做点什么”,这其实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还是什么也不做的好。
另外,这个礼拜应该是1929年大萧条的八十三周年,而且10月是资本市场最容易出事的时候,投资者,小心点。
所以镜头基本对准的是最好说话的那群人,他们散落在火车站,工地,卖场,朴实的劳动者对镜头都比较客气。但总的来说,有细节的回复内容少,客套话多。
不过尽管如此,它并不招人(至少我)烦。你仍然可以看到生活百态,比如晨练拉弦琴的老头子,就是最容易赞美党的政策的一群人,说话都是一套一套;送快递的90后小伙就可能会问这个节目什么时候播,因为他希望女朋友可以见到。而“我姓曾”的回答,也完全可以被淹没在素材之中,它首先可能被记者扔掉,然后被他的领导扔掉,最终被审片的大领导咔嚓掉。从这些角度讲,节目组是有新意的。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感觉,一种叫五毛的风险已悄悄到来。不过,whocare?我马上就给它画上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