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实词命题透视与考点梳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实词命题透视与考点梳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命题透视】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不断演变,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差异也越来越大。因此,文言字词就成为理解文言文中难以突破而又必须突破的一道障碍,若不排除这一障碍,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就无从起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

综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①考查内容多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等方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3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判断正误;③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几个关键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据此分析,今年及今后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考点梳理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须结合具体语境,即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4种情况:

一、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达了准确的意义,但并未出现的字是本字,替代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替代形声字本身,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替代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两个字相互替代,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二、古今异义现象。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同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江”,古文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②词义缩小,如“臭”,古文指所有气味,现在只表示难闻的气味;③词义转移,如“涕”,古文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④感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⑤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以防止将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淆。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多分辨,不要将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混为一谈。

三、一词多义现象。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的新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义。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②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的两个原则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典例解析】

[例1](2009上海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武王示之病( )⑵君与知之者谋之( )

[解析]此题以解释的形式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这类题型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词语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解答的前提和关键。第⑴题“病”意为“疾病”,第⑵题“谋”为动词,意思是“计议,商量,谋划”。

[例2](2009北京燕山卷)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解析]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来说,一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中,该如何确定一个词用的是其多义项中的哪一个意义呢?主要是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和分析。B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组中“临溪而渔”的“临”意为“靠近”;“身临其境” 的“临”意为“到”。C组中“杂然而前陈”的“陈”意为“陈列”;“推陈出新” 的“陈”意为“陈旧”。D组中“觥筹交错”的“筹”意为“酒杯”;“一筹莫展” 的“筹”意为“筹划、计谋”。

[例3](2004大连卷)“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解析]此题所涉及的文本材料为课外文言文。解答此题时,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法”在句中的意义,很显然只有“效法,仿效”在句中能够讲得通。

[例4](2009南充卷)下面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A.帝密使人侦视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程度。一个词是否活用,单看这个词是看不出来的,要分析该词与前后词以及上下文的关系,在确定该词是哪一类活用后,再用活用后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翻译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合理,由此鉴别对该词活用的判断是否正确。一般来说,一个词如果照它本来的意思在句子中讲不通,就要考虑其是否有被活用的可能。本题D项中的“友”本为名词,意为“朋友”,此处做动词,意为“交朋友”。

[例5](2009金华卷)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解析]此题以填写“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的形式,考查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平时学习时要作适当的积累,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主要含义。答题时须根据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参考答案:①通“无”,意为“没有”;②灭亡;③逃跑。

[例6](2009湖州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文言语句翻译题,也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这类题是对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考查。解此类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此句前后部分均为倒装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转换,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范适当调整语序。参考答案: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