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工业生产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型企业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企业为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将部分生产部件进行外协加工。实际操作中,外协件的保供是生产型企业供应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探寻生产型企业外协保供的现状、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分析,进而在企业与外协商“双赢”的原则下,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管理;外协件;生产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67-02

1 供应链协同管理概述

协同管理,是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来完成某项工作和项目,是一种基于敏捷开发模式,以虚拟企业为对象的管理理论体系。虚拟企业实质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环境,协同管理就是通过对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其效应远远大于各个子系统之和产生的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

供应链协同管理通过将供应链上分散在各地的、处于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如资源提供、研究开发、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的、具有特定优势的独立企业联合起来,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从系统的全局观出发,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开创“多赢”的局面。

供应链协同管理最终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效率,通常情况下主要借助于营造敏捷意义上的供应链,改变物流模式的战略组合,通过协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等,来实现集团公司物流配送的低成本化。其最终任务是要建立一种使参与协同物流的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的协同物流系统,高效、快速、敏捷地提供满足用户定制要求的解决方案。

2 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现状及分析

2.1 生产型企业外协件保供现状

外协件与自制件在保供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需要依靠外协制造商的合作。由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集成,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通过通讯介质依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导致一个节点的作用出现无序或延迟对接,都会影响其他节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目前,外协件保供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2.1.1 外协商产能跟不上企业本身生产的需求

外协部件的制造往往利润空间较低,所以外协制造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于此同时,发展俱增的生产型企业集团的需求量增长很大,企业需求与外协商产能不足的矛盾得不到缓解,保供问题必然存在。

2.1.2 外协件质量问题得不到良好的保证

外协商一般为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外协件的质量问题而造成整体产品质量下滑的问题时有发生,进而影响企业批量化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返修、退货等,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和信誉,增加了无谓的制造成本。

2.1.3 外协商与企业间缺乏信赖导致外协件保证欠佳

由于外协商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其在利益上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对抗行为的产生。而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而,企业在将部件外协时,担心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供应链的效率受到极大的抑制。

2.2 外协物流保供难问题原因分析

2.2.1 影响外协件保供的内部因素

(1)计划订单的要求不够准确和清晰。

采购部门在下订单时,交外协厂试制、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程序不够完善、技术图纸和相关文件的技术要求不够准确和清晰,都将致使外协厂在接受准备和制造中产生理解差异,从而致使订单执行出现延期或质量问题。

(2)忽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

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和产业规模等因素,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在选择供货商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价格,不够重视对供货商的资格评审和专业能力的确认。导致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欠佳,致使外协件质量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从而影响交货周期和交货质量。

除此之外,采购部门物流工程师和商务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2.2 影响外协件质量的外部因素

(1)供应商对订单的选择性执行。

一个供应商通常有不同的客户,部分供应商在不同的客户间会做比较性选择,最后往往倾向于先给那些实力雄厚的大订单订货商完成订单计划,在供应商自身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耽误实力相对薄弱的订货商的订单。

(2)对承接的外协件缺乏透彻的理解和过程分析。

承接的外协件缺乏透彻的理解和各过程的有效分析,从而形成的加工过程的工艺不成熟,导致缺少稳定的控制手段,这种情况下,即使外协商能够按时交货,但由于质量达不到集团公司的要求,依然不能完成保供。

(3)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

供需之间、生产过程的各道工序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当出现生产异常时,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耽误了及时分析处理的环节。结果经常性出现批量产品难以保供。

3 物流协同管理提出保供策略

如前所述,生产型企业供应链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降低物流成本。传统供应链中各节点分散治理、侧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的弊端决定了,如果其中一个节点的作用出现无序或延迟,都会影响其他节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不利于大型生产型企业的扩大发展。

因此,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外协商和供应商树立“共赢”意识。

为了满足共同的客户需求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变各自为阵的松散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了各节点企业及部门的内外联系,将整个链上节点企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要加强供需双方的互助意识,寻求共同进步。合作中的弹性、信任与守信有助于供应链关系的成功。在外协商与供应商之间必然存在相对的强势和弱势,建立互助意识,甚至建立相应的互助政策和机制,有助于避免某一方的投机行为,并能指出程序的缺陷,提高双方关系的价值。

(2)外协商和供应商充分共享信息。

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在于供求信息的共享,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协同决策才会摆脱各节点企业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分散地进行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绩效低下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克服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由单一的决策制定者来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障碍。

除了物料供求信息的充分、及时共享外,供应链成员应该主动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价值趋向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取得求同存异,达到协调的目的。

(3)提高供应链柔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针对没有使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外协商,其内部信息化程度很低,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方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使得整个供应链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相应。此时作为需求方的实力较为强劲的企业可以帮助外协商搭建信息化平台,从而降低信息传递时差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应变速度和准确率。

(4)完善外协商开发、考核以及淘汰机制。

问题解决以事前防范为最佳策略,因此,企业前期在为外协件选择制造商时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并对外协商的生产实力和生产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严把外协商开发流程,充分降低其在以后合作中出现相关问题。同时,对已经建立合同关系的供应商应该定期的考核和不定期的抽查,对过程中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及时的冻结和淘汰,以“亡羊补牢”,避免外协件的保供难题继续延续。

4 结语

由此可见,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协助共赢”为指导思想,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持平台,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使整个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信任、团结,共同发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进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