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色:有“你”参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色:有“你”参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这样一个环保时代,你没有参加过环保活动,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如今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中,明星绯闻如同过眼云烟,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热情才是越烧越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更是力求让真实生活中的你我成为环保主角,令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绿色,将如何走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源自你我身边,民间的环保热情,比政策更直观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有组织:思想传承到行动延续

民间环保活动的兴起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助推器:形式各异的民间环保组织。它们的作用在于将一切有志于环保事业的个人凝聚一处,聚沙成塔。在由政府部门发起的环保民间组织之前,一个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组织就已经成立。关注民间环保的人对这个组织不会感到陌生,它叫做“自然之友”,更不会对一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梁从诫。

说到梁从诫,人们都知道他是名人之后: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执着的环保人士,视环保事业为生命。他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虽然他已离世,但他所倡导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环保理念开启了一个公众环保的时代,他的行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延续着。

如何认识民间环保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梁先生早已看得很透彻。他深知民间组织肩负着社会责任,同样也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自然之友”提出了两个口号,第一个是“不唱绿色高调”。呼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是民间环保组织的责任,但要解决问题,靠喊喊“还我蓝天、还我青山、还我绿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个口号是“不当绿色救世主”。“不要以为自己有那么大的本领,舍我其谁。只有大家一起一点一点做,才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风气。总希望借助奇迹般的力量彻底改变社会,是做不到的”,梁从诫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在回忆梁从诫的时候说:“现在我们做环保,很多人都会寄希望于政府政策的改变、外部环境的改变,但梁先生要求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公民,自己的行为首先要改变。梁先生热爱北京的古城,他觉得在小巷里骑自行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对他来说,在自己的行为当中体现环保,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也有学者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表示了担忧。北京师范大学殷实教授表示:“许多组织都通过广播、电视、图片展、文艺汇演等方式来宣传环保理念,然而这些形式对保护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是隐形与潜在的,短期收效并不明显。这很容易使靠一腔热情加入环保组织的社员心灰意冷,组织活力难以彰显。”

他认为,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技术支持十分重要。民间环保组织不仅应该从文艺形式上做好宣传,更要与科技机构建立联系,支持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同时,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向社会的下一代担当者进行环保教育,并深入高校科研机构,寻求环保技术。这样,既有以科技为支撑的明显的短期效益,又能实现立足长远的长期效益。

有乐趣:复古而时尚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是很多人儿时的深刻记忆,更是老北京人对幸福的定义。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很多人已经淡忘了有自行车陪伴的日子。几十年过去,在如今的北京城,自行车作为一种最时尚的出行方式,再次回到了我们身边。人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赋予“自行车”一项全新的使命,让它变得解压、环保两相宜?

王晴曾经是北京一所高校自行车协会的会长,她和协会成员的身影遍及各地:近到妙峰山、卢沟桥、金海湖、青龙湖、香山、潮白河、十三陵,远到天津、秦皇岛、海南、兰州、青海湖、格尔木……毕业之后,她仍然割舍不下与自行车的感情,每天骑车上下班,节假日更要和她的“宝马”在大街小巷、青山绿水间穿行,自行车已经成为她离不开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每天刷刷微博,看看潘石屹晒空气质量,就认为自己“关爱环境”的人,简直“弱爆了”。“选择自行车出行,用脚下的力量切实为降低PM2.5做出贡献,才真正算得上参与环保!”

比王晴更热衷骑行的人大有人在。6月16日上午,在北京大兴区黄村镇,一对新人选择骑自行车办婚礼,110余名车友骑着自行车参与迎亲,其中最小的10岁,最大的60多岁。他们穿戴整齐,车后挂着写有“我们结婚了”的气球,骑行了约7公里路程,共花费约40分钟。这样一场独特的婚礼预算仅七八千元,低碳环保又不失浪漫。新郎说,之所以选择骑车结婚是因为他们因为骑自行车而相识、相知、相恋。他说:“求婚后,我就想着要骑车结婚。”

对于大部分公众来说,骑车出游是一种体力或时间上的奢侈,骑车结婚更是一种“概念”。但近期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开始试运营,让公众再次把目光投向自行车出行的可能性。首批2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计划到2015年北京公共自行车达到5万辆。公共自行车对于提高北京的绿色出行率、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这样环保、利民两全其美的政策,自然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家住广渠门的张先生每天要到建国门乘坐地铁上班,他说:“我家门口就有租车点,从家门口骑车到地铁站,再坐地铁就很方便了。”虽然自行车出行的推广仍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骑车出行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有人人的参与,低碳出行的前景也许已不再遥远。

有作为:全民围观到全民参与

在环保行动刚刚兴起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微博时代来临之后,“围观”的影响力凸显,民间环保活动一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对于其实际效用的置疑,一面坚定地向着传播的广泛性前进:更多的环保活动选择利用信息传播的便利,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其中。

始于2007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几年时间内已经深入人心。它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夜晚自愿关灯一小时,以提高公众节能意识。5年间,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无独有偶,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夏至当天,中央电视塔下举行了“2012亚洲熄灯两小时”环保晚会,20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上百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参与了活动。为应和主题“熄灯一刻,表达自我”,在电台进行实况转播的同时,网上还发起了“亚洲熄灯”话题讨论。一位微博网友说:“我新买了烛台,今天派上用场了。关闭电灯,打开收音机,静享这一刻。”网友“王老师”说:“其实哪一天熄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环境的行动一直延续,让我们一起珍爱地球!”

无论是“地球一小时”还是“夏至熄灯”,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对于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仅限于数字。这样的活动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节能理念,让人们牢记环保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支持,让“围观”人群成为环保行动的主力。

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大家节约一点一滴的资源,减少一点一滴的污染,都会对环境有一点一滴的贡献。”环保意识深深植根于大众心中的那天,也许就是环保事业开花结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