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文化背景对城市化道路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文化背景对城市化道路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了北美、第三世界、战后欧洲国家的城市化经验,指出世界不存在统一的城市化道路,分析造成差异性的根源在于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差异性;文化背景;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综述

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仍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同时,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通过比较北美地区、第三世界和战后欧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明晰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根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达到30%之后开始城市化加速发展,到75%左右处于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城市化阶段出现城市集中化、离心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不同的现象。

二、北美经验

1920 年,美国人口超过1 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50% ,达到了城市型国家的起点。

1、离心运动和郊区化

城市化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包括聚集点的增加和聚集点规模的扩大,产生城市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大。由于各类专业人士必须相互联系,而聚集才能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城市的规模一直在扩大,随着现代交通以及通信工具的发展,虽然大都市区人口在聚集,但城市中心的密度在下降,大都市区规模向外快速扩展,总人口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北美大都市最主要的空间过程,出现了城市人口的离心化运动,这种现象从1950s开始到1970s仍在继续。

离心运动背后的动因是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以及商业中心的持续扩张。工业和商业用地的扩张使居住用地萎缩,使地价高于低密度的居住用地可以承受的范围,人们被迫搬离城市中心区。持续的离心运动使北美那一时期的城市中心区成为荒废、衰败、被遗弃的地区。

2、变化的原因

城市规模的扩大、流动率的增长和人口密度降低成为北美城市主要的空间变化特征。导致这些城市化显著特征的原因,包括国家社会的形成、后工业经济的出现、社会与空间流动联系的增强,住宅产业的异常繁荣,以及通信工具的发展导致的时空压缩。也就是说北美城市化过程,即是技术进步驱动的结果,又是社会变革驱动的结果。

3、文化背景

美国的政治文化是分散式民主,多元化是社会的特征。美国的主流文化强调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对成功的追求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中一个重要因素,追求个人身份促使中产阶级不愿意与下层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寻找相对同质性的社区环境。随着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富人搬迁到环境优美的郊区,中产阶级向富人阶层靠拢,将最贫困的人群抛在了住宅质量差的市中心,导致城市的空心化。

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导致城市区域内部产生异质性,城市被认为是由一个自我保持并紧密控制其成员的村庄式的单元组成的马赛克。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是同质的,是明确的身份凭证。同质性社区的马赛克文化维护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这些生活方式具有内在凝聚性和排他性。

于是出现了对当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邻里单元模式,该模式认为维持邻里同质性极为重要,社区同质性可以加强社会凝聚力和邻里和睦,凸显大城市内部小社区的优点,认为种族和文化团体的混合体是不利于邻里发展的。在美国的新城开发过程中,联邦政策与地方规划相结合,维持和支撑着邻里的同质性,特别是将黑人和穷人排斥在外,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分层。

三、第三世界城市化

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远远滞后于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相比速度更快,以至于大批的移民主要在城市中寻找最边缘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城市边缘地带的贫民区。由于从乡村来的人们的聚集,城市边缘区形成了根植于乡村价值观念的不同的亚文化区。

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受历史上曾被殖民的影响,执政政府往往是的强势政府。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缺少私人发展资金和企业家阶层,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并接受外国的援助。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政府精英们以发展经济和现代化为己任,城市成为致力于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中心。

由于过多的移民,以及殖民地类型经济的发展有限,导致城市极高的首位度,为了改变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政府通过投资激励计划、增长极策略、区域发展方案等类似的措施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分散发展,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总之,第三世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强势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及亚文化马赛克的影响,导致其虽然刻意模仿发达国家的政策,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四、战后欧洲经验

1、欧洲城市形态

传统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古典欧洲城市形态的特点。到了工业化时期,大都市的特点为社会空间结构式遗传下来的,没有工业城市化的规划;比如在英国,港口和铁路城市站成了商业核心和新城市化的标志;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出现了迎合中产阶级的郊区开发,而不是边缘化的郊区住宅。

2、应对城市离心化的不同形式

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以及工作居住问题,英国提出了新城的概念,寻求平衡并融合城镇与乡村,反映中产阶级对郊区的向往,这一理念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代表,通过在大城市建设新城以疏解大城市的功能。新城产生的渊源一个是贵族的传统强大势力,另一个是福利社会主义的力量。

欧洲大陆效仿霍华德的新城理论和成功的英国规划,试图控制城市的物质开发,具体政策的形式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瑞典由于中央政府强势和待开发的土地是公共所有,通过控制土地利用等政策限制大城市的增长,引导落后地区的发展。芬兰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但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政府主导规划多个新城镇,控制大城市赫尔辛基的发展,开发建设方面主要由私人公司承担。法国由于个人主义的传统,国民反对政府干预土地使用和基建投资。面对巴黎地区的大规模增长,采取了两种规划思路,一是将巴黎地区转型为一个去中心化的都市区,二是在其他地方新建增长中心,于是在城市边缘区建设多个次中心,改变城市单中心模式。同时,法国采取发展都市区的政策,以平衡城市均衡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