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指导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指导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关系思想,自然生产力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我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当前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当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11-02

工业文明后人类借用科技的力量,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力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转变为去主宰自然,随意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地位。可是与此同时,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的猛烈报复,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当人类面临全球生态与环境恶化时,如何应对危机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课题。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正确应对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重新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建立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惟一基础,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具有客观存在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24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着生活和生产资料,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违背自然界是人类基础的这个前提。

(二)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终的本质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1]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能超越自然界所提供的基本条件,我们只能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界,而不能通过劳动去占有自然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去促进人类发展的前提。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尽管具备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界的这种能力,但是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互利共存,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只有在尊重客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我们才能以一种正确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去促进人类和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与统一。

二、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尊重自然界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给自然生产力的定义是:“不需要任何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3]如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土壤、森林、矿藏、各种动植物等。可见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让我们对生产力理论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地只发展和重视社会生产力,应当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让两者和谐地发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除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体会到他们在人与自然互动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2]可见,人对自然的依赖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而是永恒的、全面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转变观念,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自然界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主张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人类在开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料的同时,还必须尽到保护大自然的义务,不能单纯地为了人类的发展,去违背自然界规律,而进行野蛮式的开发与破坏。

(二)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我们运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才能节约资源,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的利用,减少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更好地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当代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坏境问题已经越出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主要存在着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主要问题。所以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显得迫切而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解决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的问题。

五、如何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价值观,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质财富与经济增长,不能把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而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自然生产力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

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一种生态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化的工业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三)全民行动,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员,都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界的生态与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4]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发展观念,将生态文明与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更多地去鼓励农民植树,改善自然环境,而不是把他们推到破坏环境而获取利益的旧路上去。

(四)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政策,因为他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五)政府体制改革

“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5]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而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六)进一步健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只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七)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问题,所以我们要了解解决生态环境的先进技术,积极地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与互利。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石,我们只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代我国国情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连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共建文明和谐社会[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5]张俊杰,朱孔来,宋真伯.论建设生态文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N].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