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长城”到“WTO”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长城”到“WTO”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线性拓展中,问题的设计贯穿一条主线,问题之间有层次、有深度,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从一个历史点出发,沿着一条纵深发展的途径,不断的深入,思维得到拓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所谓空间性拓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学的目的性知识和学生的既有性知识结合在同一个教学框架下,以学生的既有性知识为可能,进行辐射性思考分析,达到不同层次的比较性解读,寻找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它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方向,实现思维的解放。

关键词:线性拓展;空间性拓展;“无错”原则

一、一节课引出的思考――问题的拓展性设置

我曾经在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在学案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①请你根据“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和“明修长城清修庙”两句话,判断明朝和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不同?

②明清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③有人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句话?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当然是回答“赞同”的,因为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讲的。这时,我请学生联系所学到的知识,又抛出下列几个问题: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它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生回答到最后一层时,沉默了。因为长城是防御性建筑,起消极的“阻挡”作用,何况从历史事实上观照,是“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的,典型的如明朝,从“形而下”分析,恰恰是毁于长城。并且,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融合性建构,只有消极意义的参照。那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未免显得牵强,若再细究,还会附加上自我贬低的意味。当然,我不会把这个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

我在上课前的备课环节就思考了问题的设置不能单一,只是让学生回答简单的“是”或“不是”,这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是要把问题的拓展性挖掘出来。

二、问题拓展性设置的紧迫性

《历史与社会》是现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认识人类所经历的社会面貌。它剔除了以前“纯历史”的教学功能,重在要求学生在把握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加以解构、重塑,树立学生的历史唯物辨证观,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来,到社会中去”有机结合的审美能力。

反观《历史与社会》教学现状,许多教师满足于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满足于知识传授的面面俱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学生呢,成为知识的容器,丧失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造成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相割离。

因此,问题拓展性设置变得越来越重要,那我们如何设置拓展性的问题呢?

三、问题拓展性设置的方法

(一)线性拓展教学

在一般的线性结构中,问题的指向单一,思路窄小,跨度有限,问题的结论往往呈现孤立的确定性。而在线性拓展中,问题的设计贯穿一条主线,问题之间有层次、有深度,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而且问题之间又环环相扣,引人深入,这样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更易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把这种模式应用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从一个历史点出发,沿着一条纵向和深度发展的途径,不断的深入,思维得到拓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二)空间性拓展教学

所谓空间性拓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学的目的性知识和学生的既有性知识结合在同一个教学框架下,以学生的既有性知识为可能,进行辐射性思考分析,达到不同层次的比较性解读,寻找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它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方向,实现思维的解放。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巨大的求异性和包容性。

四、问题拓展性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施拓展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二)、教学中贯彻“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原则

五、问题拓展性设置的应用

(一)、线性拓展教学的应用

例子1:在教授《百家争鸣》一课时,我撇开诸子百家的平面性介绍,重点放在孔子及其思想主张上,其余则让学生自读,了解各家的思想主张。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衢州为何要举行祭孔大典?

②孔子有哪些主要的思想主张?

③孔子为何在当时不受重用?

④孔子为何历经二千多年而一直受到尊奉?

⑤孔子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五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属于兴趣激发,可问而存疑,第二个问题属于课本知识要点,第三个问题是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第四个问题是探究孔子思想的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五个问题是探究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五个问题贯穿“孔子思想”这一主线,由浅到深,由古到今,逐层深入,进行线性拓展,让学生充分理解孔子的伟大之处。

总之,线性拓展教学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基本解读上,但不拘于历史事实本身,强调历史为社会现实提供参照、借鉴,具有较强的历史功利色彩。

(二)、空间性拓展教学的应用

例子3: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表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予以思考。

表格一: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

思考:从两者的对比中,你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信息要点:中国经济实力强;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超西方。)

表格二: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

时间1405年――1433年1492年

规模大小

目的弘扬国威开辟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结果耗费大,劳民伤财,不再继续发现美洲新大陆,掀起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全球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问题设置:

1、依据表二,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谁的影响大?请说明理由。

2、你认为郑和下西洋能够产生和哥伦布航海一样的影响吗?为什么?

3、假如你是那个时期的人,你是愿意像郑和一样呢,还是愿意像哥伦布一样呢?请说明理由。

上述三个问题,由历史知识的确定拓展到个人意愿的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收集的材料,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航海的目的、国家意志的体现、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对人类文明的促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空间性拓展所设置的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程黎曦编,《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 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4(下),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出版

[4]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5(下),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出版

[5]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徐世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