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融合在新青海建设的征程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融合在新青海建设的征程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百里瀚海,循环经济大潮风生水起;千里戈壁滩,城乡逐步融合蓄势已发。

海西,因城乡一体化而绚丽

2010年的海西,《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试验区由此跻身国家战略版图中,大笔书写起聚宝盆开发建设新的辉煌诗篇;2010年的海西,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应势启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省构建和谐社会,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试先行的现实与历史重任。

近年来,海西州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逐步培育出盐湖化工、煤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高原特色生物、新能源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海西正处在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快速提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逐步融合的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如果说,海西以循环经济为鲜明特点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考量的是一个地区物质积累与成果显现的集成,奠定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前提;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满足全体普通百姓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涉及到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不折不扣的浩大的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2008年,海西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破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考察培训增长见识,专题调研清晰思路,试点推进典型引路,机构健全组织有力,规划先行踏上新程。这一切都在坚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下逐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今天的海西正着力构建着包括规划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在内的十大体系,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信心百倍地朝着“一年打好基础、三年重点推进、五年形成格局、八年基本实现”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迈进。

缩小城乡差别不再是遥远的无法企及的美梦。在海西,曾经的城里人和农村人,正满怀希望朝着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市场、人口等领域的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的社会发展高度攀登。

城镇,因城乡一体化而多姿

因为循环经济,因为城乡一体化,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相辅相成,因为敢想、敢试、敢作为的主观能动,海西人响亮地提出了企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土地草场向经营大户集中,并使这种集中在诸多配套工作合力的作用下呈现蓬勃之势。

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目标迈进,不是一个地区,而是八个地区,不是一个城镇,而是若干大小城镇乡村。走进柴达木盆地,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城镇建设"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格尔木,宽阔的林荫道旁,成百上千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高高矗立,在节约能源、美化街区的同时,夜晚的戈壁新城更加璀璨夺目。

――德令哈,城乡规划编制特色鲜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功能延伸惠及乡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拓展。

――大柴旦,坚持以着眼城镇定位,严格城镇规划,拓展城镇骨架,完善区域功能,突出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味为中心,着力打造盆地西部资源精深加工、货物集散、后勤保障基地,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现代时尚的高原精品城镇。

―― 冷湖,从规划修编入手,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新冷湖镇。

――都兰,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指导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土地置换、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天海西州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心城镇的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6.3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在海西,如果你仅仅关注到大小城镇包括乡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只是看到了城镇建设精彩的一面,在格尔木、德令哈,在大柴旦、茫崖,在都兰、乌兰、天峻,颇具鲜明蒙古族和藏族风格的游牧民定居点正在成为城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祖祖辈辈生息在草原的游牧民而言,一体化建设让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们已经成为城里有住房,乡下有牧场,户籍属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的新型牧民。

三年前,茫崖筹资2560万元新建的牧民新居一期、二期工程已经竣工,以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和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网络、通广播、通电视为目标,完善了牧民新居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动手早,牧民总户数少,去年年初茫崖辖区内的60多户牧民全部实现了集中定居,享受着居住社区化,服务社区化、管理社区化的新生活,使茫崖牧民新居建设走在了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

为帮助定居的牧民致富,茫崖工行委采取政府扶持、企业支持、牧民自愿入股"三家抬"的办法融资,统一购置货运车辆,依托本地钾肥企业,大力发展运输业;结合城镇改造,建立集餐饮、住宿、停车、修理、信息为一体的物流园区;牧民以现金、羊群入股的形式加入牧业合作组织,并成立组织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实现集约化经营。

记者曾去过位于茫崖行委花土沟镇代尔森村牧民代青的家。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外观亮丽时尚的蒙古包式新房整齐地坐落在新村一隅。代青家,300平方米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100多平方米的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及现代化的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交谈中我们得知,每户造价18万的房屋,牧民自己只掏7万,道路、水电和房屋差价等都由财政补贴。

38岁的代青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镇上上学。颇有经商观念的代青,专门雇两个人照看在自家牧场放养的900多只羊,而自己则腾出时间搞贩运,将牛羊销售给当地的采油企业,一年收入十七八万,在村里算中等偏上。代青告诉记者,以前在草原分散居住,远离城镇,子女受教育、老人赡养、日常生活条件都极其有限。搬进新居,像城里人一样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孩子们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村里青壮年戒酒的越来越多,人们想学新东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和睦相处,大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信、希望和动力。代青说,赶上了好时代,有党的好政策、上面的好领导,才有我们的好日子。

“三农”,因城乡一体化而精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海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培育城乡主导产业为支撑,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人们看到了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加快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与活力。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的同时,海西逐年提高州、县投入“三农”的比例,2009年整合资金近15亿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让农牧民直接受益的农牧水利、生态、乡村道路、保障性住房、文教卫生等实事工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越性进展。今年在编制上报项目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投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涉农项目673个,项目资金17.2亿元。

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生态畜牧”的思路,海西州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集中力量加大对枸杞产业、无公害果蔬、优质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现代养殖、饲草料等五项产业基地的培育。枸杞马铃薯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特色农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79%。设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羽翼渐丰,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海西全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特色农牧业、效益农牧业转变,力争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今年,他们加大州级资金投入力度,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整合资金9254.9万元,在全州选择15个村实施以"科学发展、富民强村"为目标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各试点村已完成选址、地形测绘、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尤其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先试先行的实践中,海西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已具雏形,土地草场流转在创新中凸显活力。初步探索出以德令哈市东山村为代表的土地租赁,以乌兰县西庄村为代表的土地入股,以天峻县梅陇村为代表的草场入股等多种土地草场流转模式,目前,全州已成功流转土地5万亩,草场486万亩。

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07年底在金泰哇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土地使用权不变,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企业、社区居民资金入股,使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由2008年的2000亩,增加到今年的10600亩。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投入248万元用于购买机械设备,播种、除草、喷药、收割等进行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化为机械化耕作的大生产格局,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形成对外销售的规模优势,而且每亩地增值近400元。

记者一行在与乌兰县的黄县长探讨发展到现阶段的“丰农模式”时,总结概括出了这样几个到位:即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投入到位、田间管理到位,劳务支出到位、减轻负担到位、降低风险到位。若干“到位”让曾经的“单打独斗”与大流通、大市场对接更顺畅、更有效益、更具活力;丰农合作社支部书记兼副理事长马顺才在谈到这一模式时,感觉到,流转让做生意的人高兴,外出打工的人高兴,老弱病残者高兴。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他们下一步的重点是向深加工要可持续的效益。

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阔思路,拓展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海西各个地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全州形成你追我赶争一流的积极向上氛围。如天峻县依托煤炭资源开发,立足畜牧业优势资源,着眼于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探寻出入股资源开发拓展新渠道、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新机制、创立企地共建谋划新模式、培育特色畜牧资源开发新项目,积极构建牧民群众增收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930.2元,同比增加265.63元,增长16%,增速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支出2381.82元,同比增加235.31元,增长11.0%。保障,因城乡一体化而丰富。

长久以来,祖祖辈辈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除了所处的环境不同,维持生计的方式不同,更多地在所享受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体现着巨大差距,这是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社会二元结构根深蒂固的必然结果。

今天,因城乡一体化、因若干个在全省的率先、因面的广覆盖,标准的提升,这一切所涉及的差别在柴达木盆地正在逐步消除。尽管消除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迭加复杂、道路极其漫长,但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已经在这里健康起步。

持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强城乡师资培训,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政策,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本费,海西率先在全省实现12年教育全免费,促进了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实现了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管理体系、财政保障机制五个一体化。目前在全州303个村、26个农垦连队全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一村一医"全覆盖的目标,同时将乡村医生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007元,是全省平均标准的2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面落实,15万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建档率达91.8%,高出全省目标6.8个百分点。全面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累计让利群众药品差价432万元。

在农牧区新型养老保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州5万多农牧民,6万多城镇居民参加新型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为65%和80%;81.5%的城镇居民参加医保,98.2%的农牧民参加新农合。今年新农合筹集标准由人均104、3元提高到200元,公共基本卫生服务标准由人均15元增加到25元。在格尔木市开展了旨在打破城乡户口二元结构管理的入户登记工作,(即取消农业、非农业的二元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半年多的试点,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断加大城乡文化建设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农家书屋、农牧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密集开工,海西海淀图书馆、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说教育、医疗、养老等层面的城乡统筹更多地反映着依靠强大财力支撑的政府所作所为,凸显着浓重的行政色彩,那么,海西在全省率先开展的"百企联百村"共建活动则间接地更多地张扬了市场的个性,渲染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探索出以工促农的新模式,体现着另一层面的保障作用与意义。

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全州100家企业与100个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条件差的村,采取合作联动、产业带动、公益捐助、智力促动、参与拉动等方式,形成企村共建、城乡互动、以工促农的新模式。2009年,结对企业向帮扶村捐款捐物合计1330余万元,办实事、好事260余件。让牧民失地不失利,天峻县着眼于妥善解决在木里煤炭资源开发中失地牧民的后续发展问题,组织木里、龙门两乡镇430户牧民组建牧业经济合作社,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牧民群众集体参股青海焦煤产业集团公司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跳跃式增长。2009年入股牧民分红500万元,除去还贷部分后,平均每户分红9400元,其中:木里镇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886元,较2008年增长46%;龙门乡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531元,较2008年增长76%。两乡镇参与入股的72户贫困户实现一次性整体脱贫。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充满艰辛、诱惑与挑战,同样,也在不断激发着柴达木人潜在的无穷智慧与能量。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