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潇洒超脱背后的孤寂无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潇洒超脱背后的孤寂无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因其一生多在隐居中度过,故又称“孟山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诗风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代表作有《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岁暮归南山》《南亭怀辛大》等。

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南郊汉江西岸岘山附近的南园,40岁时孟浩然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在外游历数年后便前往与岘山隔江而望的鹿门山隐居,他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就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全诗八句,诗歌大意如下: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亮照亮了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德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整首诗通过对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名利所累,不愿为世俗之事牵绊,要去鹿门山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语言平淡自然,毫无矫饰痕迹,如同纯净自然、心无杂念、超凡脱俗的孟襄阳,我们不能不为他这种潇洒超脱而打动,我们不得不羡慕他这种幽雅的隐士生活。但是,这首诗除了写诗人隐逸的志趣与潇洒超脱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情感?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兼济天下”是毕生追求,“独善其身”是自我完善,“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兼济天下”。比孟浩然年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前途受挫,理想成空时也发出“苟无济代心,独善复何益”的愤慨之辞,那么,比李白年长的孟浩然,同样生活在盛唐,而盛唐是一个充满进取、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昂扬奋进的时代,才华横溢的孟浩然“独善其身”当然是为了施展抱负,实现“扶苍生,救社稷”的宏愿。那么,当仕途失意时,他会是什么心情呢?

40岁以前的孟浩然隐居在襄阳城南郊岘山附近南园的家中,他并非天生喜欢隐居,他表面侍亲读书“独善其身”,实则以退为进,等待机会,走“终南捷径”,他若没有求取功名进仕的思想,40岁就不会入长安参加科考,科考失败,他失意至极,漫游吴越排遣苦闷,数年后回乡决心效仿同乡先贤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襄阳人,德高望重,刘表曾请他为官遭拒绝,为远离乱世他携妻上鹿门山采药而不返,自此鹿门山便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在仕进无望的情况下效法庞德公以表明隐逸的志愿。不过庞德公是德高望重的真隐士,而孟浩然则是在仕进无望情况下隐居,是一位不甘心隐居但最终不得不以隐居而终老的诗人。假若当年科考成功,仕途风顺,他还会选择隐居吗?在鹿门山隐居的岁月里,他与山林为伴,读书耕作、吟诗作赋、弹琴画画,找到了宁静超脱,体验到了隐逸的乐趣,但是在宁静超脱的背后怎能没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孤寂无奈

孟浩然在呈给张说(一说张九龄)的拜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把希望引荐而一登仕途的迫切的心情表现出来,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当他求仕无门且应举落第后,又在《岁暮归南山》中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似乎是从自身找求仕失意的原因,其实是怨没有得力的知己荐于明主,致使自身怀才不遇。他的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虽是怀人之作,但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也流露出人生失意,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情绪。

其实,从《夜归鹿门歌》中一些词句也可看出诗人寂寞无奈的心情,比如诗歌一开始描述人们争渡的场面,可见诗人对尘世的热闹不能忘情;还有从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就可想象出在幽静寂寥的山林里,诗人独来独往的寂寞与忧伤,隐藏着诗人隐居乃迫于无奈的心情。所以说《夜归鹿门歌》抒发了孟浩然归隐的情怀志趣,表达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感情,但潇洒超脱的背后则是孟浩然一颗孤寂无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