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Like的音乐发现之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Like的音乐发现之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社交网站Facebook宣布进化为“开放平台”之后,一条崭新的音乐发现途径随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以好友之间分享音乐为主要功能的ilike在几天之内成了Facebook上最受欢迎的小程序。

早在2006年10月份,iLike就已经推出了第一个版本。但当时的iLike只以两种边缘化的形态存在:其一是独立音乐分享网站iLike.省略的音乐站点被寄予了厚望。这个网站与今天的iLike十分类似。它允许用户上传原创的音乐文件,也允许用户之间进行分享。这种独立音乐模式看起来即将粉碎唱片公司的专制,创造一个新的在线音乐创作时代。但实际上,网站上那些苦苦挣扎的独立乐队总是找不到足够多的听众,而Mp3.省略首先缺乏Facebook这样的庞大社区网络作为起点,更重要的是,Mp3.省略未曾与唱片公司签订版权协议,用户在网站上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歌手和音乐,自然也就无从下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后来。该网站一度允许用户上传商业CD,结果立刻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法律诉讼,随之宣告关闭。

但iLike只是一个用于发现音乐的互联网服务,并不承担储存数字音乐文件的责任。因此,iLike上同时出现了大牌歌手和小众艺人的身影,用户可以借助耳熟能详的艺人、专辑和单曲名字一比如“Linkin Park”、“Minutes toMidnight”或者“What I’ve Done”――作为切入点,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之旅。在克里斯・安德森的著作《长尾理论》中,作者将这些“大名鼎鼎”的内容称作小众内容的“天然起跑线”。

在互联网之外,这种先依靠大牌艺人拉动注意力,再借助口碑传播推荐新音乐的营销模式早已存在数十年。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把自己标榜为“美国流行音乐品味的精准写真”的《流行音乐榜》(Your Hit Parade)成了周六夜晚的一道固定风景。之后,随着摇滚乐和节奏布鲁斯迅速崛起并感染了年轻一代,个性化的节目编排和知名的流行音乐主持人应运而生,小众音乐人也因此获得契机被公众逐步了解。只是在以mp3文件为主的数字音乐介质出现之后,人们往往会被这种无限复制的虚拟假象所迷惑,认为独立艺人已经能够摆脱大厂牌独立生存。

iLike没有走上第一轮互联网泡沫时过于理想化的老路,而是先是构建了一个与盗版绝缘的发现机制――不储存大厂牌的.mp3文件,而是将下载请求转向iTunes之类的网络商店:其次,iLike全面地覆盖了各种艺人――将流行音乐排行榜和小群体的口碑营销有效地结合:最后,iLiKe又获得了大量热衷于音乐的用户群一Facebook上最活跃的用户是美国的在校大学生及白领阶层。

iLiKe获得了成功:它现在已经拥有近800万用户,其中7%是每天参与推荐与发现机制的活跃用户:它借助大量的数字音乐销售与iTunes、Amazon这样的网络商店分成,同时利用音乐会门票的推荐与Ticketmaster、Ticketweb这些线上票务系统进行利润均摊。根据创始人阿里-帕托维提供的信息,iLiKe正在完善为艺人和唱片厂牌提供的页面,尝试与唱片业建立更进一步的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