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所在,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阔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的内蕴本质、独特构成、美学价值、民族意韵在平面广告文字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书法;平面设计;书法元素;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75-01

一、引言

伴随着在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日益增多,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与将近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书法作为中国古老、渊源流长的艺术,最具民族特色且艺术“纯度”极高。更被称之为“艺中之艺”。对于书法艺术我们不仅要很好的继承这份丰厚的遗产,还要将其发展,并把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之于其它的艺术门类。

二、中国书法发展源流及特征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的承传并独具审美性。书法艺术美的历程始自于原始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和兽骨龟甲上的卜辞书契,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书苑各体皆备、流派纷呈。汉字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发展、成熟和繁荣三个阶段:殷商到西汉是汉字的发展阶段,先后有甲骨文,金文和篆书。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象形的特征,所以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我们现代汉字图形化设计提供原始素材。

东汉到南北朝是书法的成熟期,其起讫标志为隶书的诞生和楷体草书的定型。隶书在结构上将原来浑然一体的字结构分割开来,在笔划上经过粗细长短的处理,产生横、竖、撇、捺、点等各种形式。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产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线条的表现能力。在今天的设计中,这些书体具有其他字体不可替代的表现力。比如隶书和楷书往往具有古朴,端庄的艺术特征,譬如颜真卿的楷书,就将端庄朴实的美表现到了极致。繁荣期是隋唐至今,字体的基本形式已经确立,书法艺术主要影响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原有的字体中融合新的审美意识,通过点画和结体变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

印刷字体的创造,公元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之后,汉字文化的传播便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宋体”其特征是字形方正,横轻竖重。“老宋”体――一种横画很细而竖画特别粗壮的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仿宋”体是一种改良宋体,其风格挺拔秀丽。

纵观书法源流和汉字形态的发展,我们发现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再从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到便于雕刻的印刷体。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是诉诸于视觉的最重要的传达媒介,其视觉形式承载着传达信息,交流沟通的重任,汉字形态要发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传达信息。

三、书法元素对平面设计表现形式的借鉴

中国书法与平面设计,一个传统,一个现代,看似不相及实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笔意对平面设计的表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渗透于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之中,书法笔意的应用使得设计越来越多元化和本土化,同时也显示出独特性与生命力。现代的平面设计者把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呈现出中国特色。书法的应用便是一例,中国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能从中汲取营养,即使不精通书法,也能将书法的“写”的笔意糅合进去使得耳目一新。

四、书法艺术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书法艺术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作用和地位,不仅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设计者的个人设计审美、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化,越能为本国人民喜闻乐见,并在世界艺术中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现在设计界推崇表现“民族化”,把书法艺术运用于平面设计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当今外来文化强大的冲击下,我们如何走自己的民族的发展之路、在设计上如何表现民族风格?作为平面设计,“民族性”的论题也从未停止过,也出现了许多表现民族风格的优秀的设计作品。书法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和浓厚的本土人文精神,以及同设计中的“线”“文字”紧密相关。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承前启后,追求设计的“民族性”“艺术性”的平面设师和平面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书法艺术作为个人修养有着举足轻重,非同一般的作用。

体悟艺术的精神和规律,中国传统书法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精神的层面,都存在着不少与平面设计的共性因子,因此在诸多方面能给予平面设计实际意义上的借鉴与指导。中国平面设计要想在国际化的前提下获得独具风格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因为文化之根正是设计之本。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设计将在对这些精华的梳理,比较,解构,借鉴与重建中获得真正意义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平畴.中国书画精义[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