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间接言语行为与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间接言语行为与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通过另一言语行为间接实施的言语行为,它富含于言语交际中。隐含意义与字面意义正好相反的反语也是这样。本文是在间接言语行为的架构下处理反语的,讨论了反语这一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以及反语的施事语力、功能机制和非规约性等特征。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 反语 施事语力 功能机制 非规约性

1. 言语行为理论

1.1 逻辑实证主义语言观以真值条件作为语言理解中心,提出惟有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有意义这样一种标准。在话语分析中,采用逻辑――语义分析的方式,将句子当作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着重对话语的句式结构作分析,并以确定话语的真假值作为最终的研究目的。因此,

(1) 他是我的朋友。

的分析大致为:

A. 这是一个简单句式结构的陈述句;

B. 它提出一个命题: 我和他是朋友;

C. 这一命题可真亦可假。

Austin从分析日常话语着手,对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何时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以及“意指什么”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他运用这种被称为“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言语交际行为,旨在揭示关于语言的本质性问题。话语行为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1.2 言语行为三分说

Austin认为,语言不仅仅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复述和描述,更是一种行为。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拥有三种功能: “以言叙事”,指“说某事情的行为”;”以言行事”, 指“完成在说某事情中所存的一种行为”; “以言取效”,以言叙事且以言行事而产生某种效果或作用的行为。

运用这一理论对例 (1) 再作分析,便有:

A’. 叙事,提出一个命题 (A): 他与我之间存在着一种朋友关系。

B’. 施事,通过说出 甲,说话人同时完成了某种行为(B),我们作如下假设:

a. 说话人有一定权势;

b. 说话人说此话的目的, 意在阻止听话人实施将可能采取的对 “他”不利的行为,此时,说话人实际上可能是在实施一种带“威胁性”的言语行为;

C’. 取效,通过说出并实施,最终产生某种效果:我们假设说话人的“威胁”意图至少被对方领会,甚至还引发出预期的行为或结果。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和行为相联系,开辟了研究言语交际意义和功能的全新途径是毫无疑问,与仅仅关注话语句式结构及其所述内容真假值的逻辑――实证主义语言观相比,言语行为理论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尤其能从更深的层次,探讨和揭示语言交际的本质。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2.1 句义与语力

句义是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它具有独立于语境的特点。语力则是以言施事行为所表示的言语功能或含义,它往往比句义要复杂得多。每一个有意义的句子总要通过其句义来表达某种语力;可以说, 没有不带语力特征的句子。由此可见,句义是语力的载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在(2)你迟到了。

中,句义很简单,且只有一个,但语力却可以是比较复杂些, 还可能有多种,例如,陈述一个事实、表示抱怨、或提出批评等。

2.2 字面语力与间接施事语力

Searle(1979:31)将语力进一步划分为字面语力和间接施事语力。前者指通过句式结构本身所表达出的言语行为;后者指通过字面语力,以间接方式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在

(3) 甲:我得走了。

乙:外面天很冷。

话语 乙 通过陈述一个“事实”而做出一种断言,这便是它的字面语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间接语力;而且,交际意义总是由间接话方表达的。根据交际意义的不同,乙 话语的间据语力可以是:甲 提醒(说话人提醒对方,如出门多穿衣服);乙 说服(说话人劝阻对方,如挽留客人)等。在其他不同的语境中,话语 乙 还可以表达“哀求”(如说话人求对方,别将自己赶出门外 )、“威胁”(如说话人暗示,要将对方赶出室外)等多种语力。这些间接语力寓于字面语力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形成、并得到实施和确认。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旨在解决言语交际中的两个最基本而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1)说话人如何通过话语的字面语力, 间接地传达交际意图;2)受话人如何透过话语的字面语力,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3. 反语与间接言语行为

3.1 反语的产生

反语的基本特征是本义与句义正好相反。反语具有“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 两种形式。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一定的语境中,反语比正面表达更鲜明,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字面语力和间接语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分为相同、相异和相反三种。相同时,两种语力重叠,此时,说话人“实话实说”;相异时,两种语力互为表里,说话人“转弯抹角“。

(4) 甲:什么时间了?

乙:现在十一点了。

(5) 甲:妈妈,我可以留下来和你一起看电视吗?

乙:亲爱的,现在已经十一点了。

在 (4) 中,话语乙只有一种语力,即“宣告”时间。它既是字面语力,同时也可以看做是间接语力(或看成零间接语力),因为这两种语力此时处于重叠状态;但在(5)中, 除了“宣告”这一字面语力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否决”这一间接语力。

3.2 反语与施为生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行为受到制约规则和构成规则的制约。前者对已存在的行为实施制约。Searle认为,命题条件、预定条件、真诚条件和本质条件,必须得到保证。他将这些条件称作施为生效条件。

(6) 我答应你我定会帮助你的。

是一个很典型的承诺性施为句,表达一种许诺语力,它满足了上述基本条件。但是,如果施为生效条件中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条件得不到满足,而且这种情况又恰恰使另一种言语行为的生效条件得到满足,这时就会产生间接言语行为。

3.3 反语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根据句子的句式结构与交际意图之间业已形成的某种习惯性规约,对字面语力作一般性推导便可以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如疑问句式 Would you mind…?人们常常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它用作或理解为“请求”,甚至“命令”,而不会拘泥于其“询问”功能,因为在长期的交际活动中,这一类疑问句式的字面语力(“询问”)与另一种语力(“请求”)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规约关系。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推导则难得多。它要由听话人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运用所有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而推导出来。

(7) 甲:今晚我们去看电影吧。

乙:噢,我明天还有数学考试呢。

话语乙在字面上没有出现任何拒绝性词语,而且,在其字面语力(“陈述”)与间接语力(“拒绝”)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规约性关联。但话语乙的“拒绝”语力却是很清楚的。

反语中的正话和反话实际上也都属于非规约性间接语力。对于反语的识别和正确理解有赖于听话人充分运用有关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交际语境,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反语作为一种非间接性言语行为,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反语的字面语力与间接语力之间缺乏一种规约关系:由于句义和本义的一正一反特点,反语的两种语力之间也因此而形成了一种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李鑫华Levinson在信息原则中对常规关系和常规范型的有关论述,从语义场理论的角度,将反语中的这种关系置于常规范型这一层面来研究,并视这种两极共存关系为反语实现的基础,是不无道理的。当然,在形成两种语力对应关系过程中,交际语境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基本而又极为常见的言语交际方式;反语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Austin, J. L.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ed.: J. Urmson and M. sbis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Levinson.S.C.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Searle, J. R.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1975.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le, P.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 ―-1979.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ies of Speech Ac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