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而人口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本文将利用一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人口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做一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一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人口特征;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2
一、引言
基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均存在着联系,尤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基数、综合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流动性、人口性别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因素,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
二、人口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以及速度。就我国来说,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方面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成本具有较大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一般而言,对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尤其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型经济而言,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而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廉,生产制造的人力成本较低,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显现出它的优势,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人口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创新型的高科技或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那么,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于创造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美国有3亿多人口,经济以高科技,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导,其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的2倍;而中国人口基数13亿,比美国多出10亿,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产业,且经济规模虽然快速提升,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4(是指提升速度还是其它?),所以,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红利因素也仅限于特定的经济模式。抛开经济发展模式,单纯谈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无从谈起。
三、人口年龄化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年龄化结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如果人口基数中人口的年龄化结构不合理,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统筹问题。[6]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之多,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说明劳动力人口在相应减少。虽然从绝对数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仍将在一定期限内,具备人口红利的巨大价值。但是,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社会保障、社会负担增加,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将直接造成劳动力人口不足,社会成本支出过大,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类似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口特征,还有人口的性别比。就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来说,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性别比的失衡,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容易造成后续新生劳动力的不足或延缓新生劳动力的供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而长远的影响。
四、人口的综合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或人均素质不高。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那对于宏观的经济发展而言[1],只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需要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对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而言,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正是基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人口,创造了快速发展的规模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而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主导产业。虽然我国的人口素质近几十年来一直呈现快速提升之中,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基数而言,总体的素质提升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上所述,人口的综合素质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观的结果就是,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劳动力相对更为充足,反之则劳动力缺少。但这一结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之下进行分析[2]。如果对应的产业资源不足,过多的劳动力人口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在我国的四川、河南等人口过多的省份,以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充足,但可供分配生产资源不足,就造成了劳动力过剩,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如将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到沿海生产制造产业相对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就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经济发展形成正面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同时,如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平衡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口流动是主观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3],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可分配生产资源的再次分配,通过人口流动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是“势利经济”(人的趋势性和趋利性导致的人员向易于产生财富的时间,地点集中的经济行为)造成的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策略。人口流动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经济活力强,经济发展快;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流动出现区域均衡的状态,则说明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决定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六、人口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化进程也基本上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一条发展脉络,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越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同样也会加快,反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4]。人口城镇化的比重加大,对经济发展很显著的一个促进作用就是城市人口越多,商品的消费量也就越大,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大,消费增加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目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三驾马车以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匹,之所以最弱,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低的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化人口比例较小,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农村人口总体来说收入低,消费能力差,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消费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我国来说,推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已从卖方市场时期进入了买方市场时期,卖方市场时期是生产能力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要发展经济,主要是提高生产能力,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一个国家进入买方时期后,要想达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社会就业量的最大化,就必须寻求商品消费量的最大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6亿7千多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消费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商品消费量向最大化发展。同时,在农民身上存在着自产自消的行为,而这些自产自消的物品,因为不是通过货币购买消费的,因而不是商品消费,产生不了商品消费的作用,从商品经济的角度上,称农民自产自消的物品为“无效消费品”。
七、总结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存在着密切的必然关系,结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特征分析,以上所述的结论同样存在,这是宏观经济学中人口特征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从微观层面而言[5],基于客观条件不同,以及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上述人口特征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存在着略微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影响宏观研究的结论,但却可以从细节处加强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本文就微观层面和特定层面的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不多作分析,上述仅从宏观角度对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粗浅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04):38-42.
[2]朱传耿.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3]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03):83-91.
[4]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90-93.
[5]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5):87-92.
[6]王树春,王俊.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制度约束[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黄娟媚(1962-),女,广东博罗人,统计师、会计师、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工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