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宝街 这里曾通往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宝街 这里曾通往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至泉州城南,中山路上的喧嚣似乎悄然退避远去,街巷在树冠高大的古榕之下,显得狭窄悠长。天后宫没有进香队伍的时候,游客也稀少。后院木棉盛放,衬着明代所建的妈祖的寝殿。对面,德济门遗址上芳草蔓蔓,宋元繁华在石柱石墙下湮没无痕――

《泉州府志》记载:“元代泉州,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而“胡贾航海踵至,富者累赀巨万,列居郡城南”。番商们齐聚此地,街市上堆满了海上运来的象牙、犀角、玳瑁、珠玑、钻石、翡翠、玛瑙、异香等宝物以供交易。

这条由码头通往城内的第一条繁荣的街道便得名叫“聚宝”。 古时并不宽敞的聚宝街,曾有海关口、税关行、银行、信局、典当行、银号等部门,街市的情景犹如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说书、弈棋、南音、什音、杂耍、武术表演、木偶戏、雕糖、妆糕人、踩高跷……泉州有句俗语云“南门兜,挤烧包”,形容的正是彼时抵达顺济桥码头的货船靠岸,商人们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犹如“挤烧包”一样的景象。而据说马可・波罗就是聚宝街南面的码头上岸,并从这里护送蒙古公主远嫁到波斯。

而聚宝街的泉州人也抓住过繁华所给予的求富时机。聚宝街上曾小百货林立,晋江两岸人家都习惯来此采购红白喜事用品、年货节礼。这样的热闹持续着,直到半个世纪以前才彻底落幕。

倘若不知晓此地曾经的繁华,这巷弄中怡人的安静,以及古厝中散发出的迷人气息,会使人以为这里不过是城乡结合部的寻常村落。曾经是货物集散地,并设有接待外国贡使和番商的驿馆“来远驿”的车桥头,亦变身为路边临时市集,售卖蔬菜海鲜邻近特产,午后便散去。写有“明来远驿”的石碑,以及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修理南涂二关外水利碑”也隐在鱼摊的后面,不为人所注目。

这个曾经万船停泊万商云集的地方有过通往世界的辉煌历史,连接了浩茫海洋与陆地城池,但繁华已是旧梦,虽然如顺济桥上的落日般光华灿灿,还不时地在老泉州人的脑海中如电影般上演。缅怀与回顾之余,也知道烟云过尽――连顺济桥都在台风中垮塌了,有什么能敌得过岁月呢?那么,这一方的百姓安守于旧屋旧院,做小小的营生――这买卖的规模也大不能比从前的,不过小店小摊,稳当度日就好。

李贽在万寿街他少年时期的旧居中依然“寂寞”着,天后有天后的信众,而街区中有基督教堂,另外几乎每一个转角都有面积小小的宫庙,供奉各路神佛,居民们在堂中或打麻将或喝茶,与神佛同乐。

聚宝街 使用指南

天后宫

天后宫原称“天妃宫”,俗称“妈祖庙”,祀妈祖娘娘,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中国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的天后宫不少分灵自此。

历史上,妈祖故里莆田一度隶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辖,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迹。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商们出海都要到此祭祀,以求平安。郑和曾在明永乐五年(1407年)、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经泉州时遣使祭拜妈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他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也依制来天后宫祭拜妈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天后宫的祭拜便成定例。

天后宫见证了泉州城南的盛衰,如今依然是一方渔民的守护神,到底神佛清明,朝代更迭世情变迁也无损她的地位。在重要的祭祀日子,天后宫也会骤然热闹,门前广场搭台唱戏,信众云集。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在700年前也是进出泉州的要道,古代泉州港的舶来货和外销产品皆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跨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埋藏于地下几百年的古城门因2001年城市保护整改工程被发现。遗址上挖出过古城门巨石、千斤大炮、巨型石碑、大量的古代寺院建筑构件。

在老泉州的记忆里,童年时候还曾在德济门残存的城墙上玩耍,自1923年起,泉州开始拆城门建新路,南门首先被拆,而后荡然无存。如今的泉州人只能在荒烟蔓草中,在这个泉州第一个没有围墙的遗址公园怀想当年南门的盛景。

李贽故居

自号“温陵居士”的李贽出生在泉州,祖上也曾航海经商,也许是泉州城南的富豪之家,不过到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了,他在万寿路上的宅邸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其后他为父奔丧,回到此地正遇到倭寇来犯,据说他还登上不远处的德济城门抗倭。

李贽故居并非深宅大院,但天井中花草点缀,倒也清幽可喜。这里曾被改作宗祠,再被辟为纪念馆――门上的匾额为赵朴初所写,隐在静巷中,非常清静,参观者寡。而乡邻们对他的了解,大概还不如对面那家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泉源饼店和卖陶罐的铺子吧。

富美古渡富美宫

富美古渡口在泉州湾畔,也见证过此地的繁华。这里还曾是清代泉州海关的遗址。现在还立着一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立的“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碑文为禁止关役横征关税的规定。

富美宫,也被称为“萧王爷庙”,因原来位于富美古渡头而得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主祀西汉名臣萧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爷二十四尊。泉州人称萧太傅为“后武尾阿爷公”,富美宫自建庙以来一直扮演着泉州祀奉“王爷”类神明的铺境“联谊”活动主持单位的角色,因此还有“王爷庙的总部”之称。

清光绪年间(公元1881年),富美宫移建于现址。现存的庙宇为清代建筑,庙中檐椽斗拱雕刻精美。泉州民间王爷崇拜由来已久,富美宫被称为“泉郡王爷庙总摄司”,分灵遍及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其中仅台湾就多达2000余处。

富美宫是泉州香火旺盛的宫庙之一,因此逢得年节仪式也不少。传统的仪式有富美宫献生羊。二是“放王爷船”。富美宫旁就设有制作王爷船的作坊。每逢灾患之年,这里都举办大型醮会,按例送王船往晋江顺流出海。而富美宫所造的王船类似官船,载重在十吨以上。船上设有神坛,置奉神明,配有大牌、凉伞、兵器、乐队和各种生活用品、药材,以及活公羊、公鸡等,十分华美。

黄帝宫

黄帝宫位于聚宝街的路角头,祀轩辕黄帝,原是古泉州中央黄帝的宫庙,也是台湾供奉中央黄帝的祖庙。

虽说黄帝宫面积很小,但据考证该宫庙是泉州乃至全省首次发现的黄帝宫庙,更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者,很可能在泉州南门尚未建起时便存在――有当地居民说这里很早以前是海滩,该宫庙就是建在海滩上的。那么,这个随着中原移民来到海边的黄帝,的确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了,据说当年就连阿拉伯商人也来跪拜祈求。想像一下,在街市聚集的珍宝中,那些缠头赤脚的异邦番商跪拜中国的神的情景吧,那大概也是当年泉州的一景了。

基督教聚宝堂

基督教聚宝堂建于1888年,1990年翻建,仿原有的基督教钟楼修建。为泉州三大基督教堂之一。

聚宝堂边有当年泉南基督教的奠基人黄厚忠的故居,他当年还曾创办国民学校,也算是泉州名人。老宅建于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风格,二楼回廊的女墙是绿色陶瓷柱子,窗棂却是洋派。如今二楼已废,一楼则成为杂货铺子。

宝海庵

宝海庵祀释迦、药师、弥陀,原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天竺僧哪来泉州得番商资助所建的“宝林院”。明崇桢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修,易名“宝海庵”。后经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光绪七年(1881年)再修,1989―1991年又修。

林廉平海蛎壳厝

位于青龙巷32号的民国古大厝,将闽南建筑的“出砖入石”和泉州埔的海蛎壳墙体结合在一起,可算是泉州惟一。古厝三落五开间格式,还有护厝。硬山式屋顶,屋顶外墙由红砖砌成,其间的小方格用大小、长短不一的小小片砖叠成了各种形状,饶有趣味。

屋里还住着当年建造者的后人,倾力保护着祖上留下的华屋。长巷静寂,在狭长的“出砖入石”间走到尽头,似已石化的海蛎墙突现,使人惊叹之余不由得佩服当年的建筑巧思。

青龙宫青龙巷

泉州还有句俗语说“金青龙,银聚宝”,这句闽南俗语说的就是青龙巷和聚宝街。

青龙巷和聚宝街就是宋元时期番商的据点。青龙巷是泉州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街区,细细走过,有祀奉保生大帝的青龙宫,还有许多古厝和洋楼可看,如蔡鼎常故居、李妙森故居、黄雪珍民居等。

黄雪珍民居在青龙巷7号,中西合璧,砖雕极有特色。隔邻的李妙森故居的墙上居然有一面墙贴满了印度的象鼻神的瓷砖,鲜艳如新,似乎不曾经风历雨。

顺济桥

曾经的福建历史名桥――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外晋江下游的浯江之上,长不过500米,宽4.6米,因晚建于2公里外的笋江桥,泉州人称此桥为“新桥”,一度是连接晋江两岸的重要交通通道。

桥上原有石栏杆、塔幢,桥头有威武的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当年中外商船泊来到泉州港,先看见的就是天后宫和顺济桥。

2000年,顺济桥因桥墩毁坏,失去支撑能力而封闭交通。此后数年间部分桥墩坍塌,随后桥塌。顺济桥承载着许多泉州人的记忆,如今新的桥建起,与旧的桥平行,老桥虽已不能通行,只能远观,但它却是泉州人关于古城的记忆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