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了解·欣赏·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了解·欣赏·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如浩荡江河,奔腾不息,引亿万学子倾慕颂咏,深思细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有责任将此悠远绵长的文化传承下去。然而,许多学生却常常对诗词的学习望而却步。纠其原因,我认为缺少兴趣和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常言道一无所知,毫无兴趣;一知半解,兴趣渐浓。我们认为学习古诗也是如此。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讲授故事的手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诗人和写诗的背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不好学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求知识,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但每个学生都有对事物喜好的兴趣,如学李白的诗,我们可以通过铁杵磨针、金龟换酒、妙笔生花等故事来了解诗人,再通过“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来学习诗仙酒后所做的诗,那样我们就能自己勾勒一幅《望天门山》的另一番美景,也会理解了《将进酒》的豪情才华。同样通过十里桃花香的故事,可以理解《赠汪伦》中“桃花潭水”般的深情。再比如学习王之涣的诗,自可以用旗亭画壁的故事来了解作者诗歌传唱的广泛,从而更深层地感受诗歌的境界。这一方法简单且有效,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像看电影一样去了解一个个“演员”和他们的“作品”。我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学生们对古诗歌喜欢的程度明显加大。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去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通过兴趣的开发,学生们会逐步地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读诗人的诗,这时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些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等诗歌常识,帮助学生们从理论的角度去读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不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区别,乐府诗与唐诗宋词的特点,“离骚体”与“律诗”的异同。总之,让学生们在兴趣之余如同采诗歌之“菊”,见文化之“山”。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诗歌有了兴趣,又了解了诗词常识,再进一步就是深入理解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而作。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故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诗中描写送别情景,抒发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友谊与依依惜别之情。此诗入乐之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筵的绝唱,一直影响到后世。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渭城是送别之地,客舍是饯行之所,春城是离别之时,微雨、柳色是别外之景。绵绵朝雨,湿润轻尘,柳色清新,依依送翠,为行人上路烘托了气氛。古人送客有折柳相送之习,“柳色”二字使人联想到送别,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后两句抒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劝君更进一杯酒”便是表达这种复杂感情的最好方式。一个“劝”字,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景。直中见曲,有丰富的感情内涵。“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劝酒之意,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不免流露出伤感情绪。

这首诗篇幅极短小,内涵丰富。诗中只选取送别的典型环境和临行劝酒的两个场景加以描写,主客双方惜别之情在一瞬间达到顶点,许多要说的话和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真切自然,含蓄不露。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深入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从内心深处去提升品读理解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再比如我们欣赏别塞诗歌时,要了解盛唐时期,唐王朝国势强大,疆域广阔,同边地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增进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了解。又由于边事增多,文人们常有出使边塞的机会,有些文人希望从军边塞,为国立功,向往新奇的边塞景物和边塞生活。因而边塞生活成了边塞文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们以乐府歌行和雄放的风格著称,多运用长短不拘、变化自由的文句,表现边塞题材,描写边地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征人思妇的不幸境遇,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他们的人生观是积极的、现实的,他们的诗词格调雄厚、豪放,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时,学生们在了解了作者及诗词常识的基础上亦会不知不觉中提高鉴赏水平,自然也就降低了理解古诗词的难度,也完全解除了死记硬背、不解其意的尴尬状况。

当然,不能仅以此来限制对诗词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与人生体验去咀嚼品味。我们只有在勤奋好学、积极钻研中,才会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