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谈城市特色的发掘与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谈城市特色的发掘与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并给予人们鲜明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独特之处。城市特色能增强城市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知名度;增强市民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凝聚力;突出城市魅力,促进旅游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发掘塑造城市特色,要树立科学的城市特色观,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严格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精心组织城市设计,合理确定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推广地方材料和乡土物种,合理建设大型地标建筑。

关键词: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观;地标建筑

Abstract:The city characteristic is a city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ies and gives people a clear and profound impression on the unique memory. Enhance the city's character and memory of the city to identify and increase awareness, to enhance the public sense of identity and pride, and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highlight the charm of the city. Promote tourism and investment,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To explore and shape the city's characte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orientahion of city development goals, strict protec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topogeaphy and landscape, well-organized city design,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and city style colors, the promotion of local msteials and native species ,a reasonable conatruction of larlge -scale architectural lsndmark .

Keywords:city characteristic; concept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mark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75-03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并能给予人们鲜明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独特之处,它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展示。优质的城市特色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能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能突出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和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在强调功能、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培育。“千城一面”是社会各界对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致评价,城市特色褪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发掘和塑造城市特色,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十分热门的话题。

1城市的特色在哪里?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特色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这种感性特征主要体现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特色等方面。

1.1政治特色

1.1.1国家制度。对于君主制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国家几乎就是君主的私产,王宫自然是城市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标志性建筑。泰国曼谷有几十处王宫,每一处都精心建造、极尽奢华。许多国家虽已由帝制走向共和,但以前的皇宫仍是首都的象征和标志,如北京的故宫、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对于民主制国家,各种国家机关建筑一般相对朴素,讲究实用和庄重。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但其总理府建筑却十分简洁、朴素。

1.1.2政治体制。集权制国家,权力集中于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办公建筑一般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并位于城市的中心。马来西亚首相府位于新首都太子城的中心,左为生活区,右为清真寺,前有大型广场和国宾大道,气势恢宏。分权制国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一般不突出行政建筑,像美国白宫就并不雄伟。一些国家新建首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普遍体现“分权制衡”思想,如巴西利亚的政治中心是考虑了总统府、议会和高等法院等国家机构的布局。

1.1.3行政等级。封建社会对各级政府衙门和住宅的型制都有严格的规定,“逾制”将会受到严历的惩处。现代社会几乎没有建筑禁令,但各级城市中国家机构的等级、权限、职能和规模则有法律规定,不同等级城市的建筑型制和规模也不一样。我国首都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政治功能需要,其它城市完全没有效仿的必要。上海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政府大楼和人民广场并不突出,真正的城市标志是陆家嘴的中央商务区。

1.1.4所有制。私有制社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城市建设不能随意侵犯私人利益,为了尊重私有产权,城市建设有时显得“小气”。香港经济十分发达,但香港的城市道路线型和路幅并不理想,也没有大型的广场,回归纪念碑甚至建在维多利亚港湾中以免占用土地。公有制社会,政府拥有庞大的行政资源,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因此我国目前虽然还不富裕,但城市建设的排场远胜同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人们甚至认为“中国的城市像欧美”。

1.2经济特色

1.2.1金融中心。全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总部或分支机构所在地,同时也是商务中心,在经济事务中承担研发、控制和资金调度等功能。金融中心最为突出的是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人流、车流和商务活动高度密集,交通和通信十分发达,如纽约的曼哈顿、上海的陆家嘴、香港的中环、新加坡的金融中心等。

1.2.2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是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支柱。工业门类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场地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工业厂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如电子、精密仪器、制药等工业厂区一般厂房整齐、绿化较好;石油、化学工业厂区一般有较多露天的塔罐和管道;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一般具有较长生产线,厂房较长。

1.2.3商贸中心。商业贸易必须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必须拥有大型海港或铁路枢纽并结合仓储、交易场所组成物流中心。港口或铁路站场是商贸中心城市最为重要的城市设施,贸易中心和大型商场是城市的主要建筑类型。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一片繁荣,港区大型货轮密集,集装箱堆积如山,附近的国际贸易中心是全港第一高楼。

1.2.4科技中心。科技中心是指大学和科研机构高度集中的城市或城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城、北京的中关村等。科技中心城市以教育和科研为主导产业,以科技开发为目标,强调环境质量,远离都市的喧嚣。运动场(馆)、图书馆和大型实验中心是科技中心城市的主体建筑,而风格独特的大门经常是名牌大学的标志。

1.2.5旅游圣地。一般拥有优美的自然山水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因此,建筑密度一般较低,绿化覆盖率较高,老城区为保持原有风貌,一般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风格。为了接待众多的游客和会议,一般配套建设较多的宾馆、酒店、时尚娱乐中心、特色商业中心和大型会议中心等。

1.3文化特色

1.3.1民族与宗教。不同的民族,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在语言、饮食、服饰、礼仪、信仰等方面差异巨大,给城市文化烙上深刻的印记。民族与宗教又是共生关系,有些民族甚至全民信教,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建筑也常常成为城市标志,如泰国的寺庙、欧洲城市的教堂。不同的宗教给城市染上不同的风格,如佛教建筑金碧辉煌,崇尚金与红;道教建筑相对简朴,崇尚灰与黑;伊斯兰教建筑多穹顶,崇尚白与绿;基督教建筑多尖顶与十字架,颜色崇尚黑与白。

1.3.2历史遗产。历史遗产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因而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是大型的历史遗产,最为引人注目,自然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如秦淮河――夫子庙街区代表着南京的“六朝金粉”,大三巴牌坊则象征着澳门的“三百年沧桑”。城市文物是小型的历史遗产,一些优秀文物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如兵马俑就是西安的象征。优秀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成为城市象征,如北京的京剧和廊坊的风筝。

1.3.3建筑特色。建筑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时代信息的综合载体,不同地域和历史阶段的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迥异,形成不同的特色。由于建筑是城市里占地最多、体量最大的设施,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最大,因此对城市特色影响巨大。泰国是佛教国家,建筑多使用佛教符号。香港是商业社会,建筑的选址和设计非常讲究风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一些造型独特的大型公共建筑常常成为城市标志,如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和悉尼的歌剧院等。

1.3.4城市标志。为了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强化社会认同,凝聚市民意识,许多城市设计和建设城市标志或确定城市象征物。主要有:(1)雕塑类,如新加坡的鱼尾狮、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2)植物类,如日本的国花樱花、墨西哥的仙人掌等;(3)动物类,如澳大利亚的袋鼠、俄罗斯的北极熊等;(4)高层建筑,如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吉隆坡双子塔、台北101大厦等。人们只要看到这些城市标志,就立即想起它的发源地,这也是城市的特色。

1.3.5公共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型的商业与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商业营销和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的炒作,一些大型公共活动的影响迅速扩大,甚至成了城市的象征和骄傲,如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长沙每年的电视金鹰节,广州每年的广交会等等,公共活动因此成为城市的文化特色。

1.4地域特色

1.4.1气候。热带地区,为了遮阳和散热,建筑一般比较通透,并做成深屋檐。寒带地区,为了保温,建筑一般比较封闭。热带建筑常以浅色、冷色调为主,寒带地区则多用深色和暖色调。多雨地区建筑多为坡屋顶,干旱地区建筑则多为平屋顶。多雪地区为了排雪,屋顶做成陡坡。热带地区没有冰冻,道路防滑要求低,坡度可以加大。一些城市的特有气候,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并成为城市的名片,如冰城哈尔滨、雾都重庆、春城昆明、日光城拉萨等。

1.4.2地形。地形和地貌决定城市形态和发展方向。平原城市一般集中发展,呈格网状或环形放射状,如北京、成都等;山地城市则多为分散发展,呈带状、环状、星状、组团状等,如兰州、攀枝花等。平原地区建筑布局规整,山地建筑布局则必须依山就势,适应地形变化,如拉萨的布达拉宫、湘西吊脚楼等。平原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比较平淡,而山地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则丰富而生动,夜景更为迷人,如香港、重庆等。

1.4.3山水格局。古代城市的选址和布局十分讲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强调空间艺术效果。加上建设过程中风水理论的运用,大多营造出经典的山水格局。台北古城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山、水、星、峰”的艺术格局;长沙市的规划建设则突出了“山水洲城”空间形态。一些城市格局甚至可用诗句来描述,如常熟是“七条琴川齐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济南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福州是“三山两塔一条江”。

1.4.4资源。地方资源对城市特色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建筑材料和城市绿化。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主要原因是我国历史上森林茂密、木材丰富;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多为石梁柱结构,主要原因是当地盛产花岗岩和火山灰;古巴比伦建筑多为砖结构,主要因为当地森林少,也不产石头,但黄土丰富可以制砖。气候和植物品种影响城市绿化选材,热带城市和亚热带城市绿化多用常绿阔叶树,而温带和寒带城市绿化多用落叶植物,最直观地反映了城市的地域特色。

2城市特色退化的主要原因

城市特色涉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城市特色退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因此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城市规划的平庸是导致城市特色退化的罪魁祸首。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也确实存在不重视城市特色的现象。

2.1建筑平庸,艺术退化

长期来,我国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不强,城市建设中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因此少有建筑精品。由于国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对建筑的要求不高,只重物质功能,不重精神功能,因此难有艺术精品。加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落后,管理和服务滞后,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布局混乱、建筑平庸、艺术退化,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2.2文脉割断,记忆丧失

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我国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汽车交通需要,城市大量拆毁城墙和古街。时期,城市规划被取消,大量文物古迹被当作“四旧”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城市迅速发展,但没有正确指导旧城改造,导致大片的历史街区、大量的历史建筑、众多的古树名木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文脉被割断,从而丧失记忆。

2.3建筑克隆,规划抄袭

建筑设计市场化后,设计人员为了提高设计速度,更愿意仿照甚至于“克隆”别处已成功的建筑方案,而技术进步又确保了实施任何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能性。为此,一幢经典的建筑往往能在许多城市找到与它外观相似的“孪生兄弟”,全国建筑风貌雷同,失去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城市雕塑、亮化、绿化等设计莫不如此,甚至于城市规划也有抄袭行为,“千城一面”当然在所难免。

2.4盲目崇洋,全盘西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高层建筑是必然趋势。诚然,我国建筑界至今未能实现中国传统形式与多高层建筑的完美地结合,相对而言,西方建筑界在将西方传统形式与多高层建筑的结合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另外,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自然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一部分人因此盲目崇洋,全盘西化,大肆仿建西洋建筑。一些西洋建筑甚至插建在我国传统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整体风貌。

3努力发掘和积极塑造城市特色

从城市特色的定义与构成可看出,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是城市设施和空间形态,这是城市规划调控的范围。客观地说,城市规划界应承担发掘与塑造城市特色工作的大部分责任,城市规划界有努力发掘和积极塑造城市特色的义务。

3.1树立科学的城市特色观

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市特色观,科学认识并客观评价城市现状,努力发掘和积极塑造城市特色。首先要认识城市特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城市特色的发掘与塑造。其次要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探讨与研究,找准符合城市实际并能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特色模式,不搞纯粹的形象工程。再次要加强城市特色规划与城市设计,并严格按规划设计实施。最后要认识城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不急于求成,搞所谓的“献礼工程”。

3.2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强化其职能,要通过职能突出特色。城市规划要充分研究城市历史和现状,客观评价城市发展趋势,尊重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并围绕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特色构建方向。对于一些特殊职能城市,则要突出其职能特色,如首都宜突出政治特色;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城市应突出科技特色;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应突出文化和旅游特色。当然,一个城市可能同时承担几项职能,存在多方面的城市特色,凡已存在的特色都应积极加以保护。

3.3严格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历史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无法替代和仿制的城市特色,必须积极保护和科学利用。历史名城(镇)必须制定历史名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合理确定绝对保护区、控制建设区和环境协调区。绝对保护区禁止建设、原始保护、修旧如旧。控制建设区应控制建筑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环境协调区要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对于历史街区,还要坚持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对于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出历史人物,可能已无物质遗存,可适当建设一些纪念性建筑与设施以强化记忆。

3.4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城市建设中如能保持一定原生态的地形地貌,更有助于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合理选择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建设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道路和建筑布局应顺应地形变化,减少地形改造的幅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对于一些不适宜于建设的山头、水体和地质隐患地段,宜尽可能规划为生态绿地或城市公园,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记录其原始的历史信息,保持原有风貌特征。

3.5精心组织城市设计

一些体现和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要素称为典型要素,是营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应重点组织城市设计。城市的典型要素有城市入口、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滨水区、中心区、城市制高点、空间轴线、历史地段、建筑综合体、夜景照明、环境设施与小品等。城市入口要特色鲜明;开放空间要布局合理,尺度更为宜人;城市中心要功能配套、形象突出;历史地段严格保护;城市制高点和重点建筑要有适宜的欣赏视角;夜景照明要美观经济;环境设施与小品要方便、美观。城市要合理设计视线走廊和空间轴线,实现空间的融合与渗透,优化景观效果。城市历史形成的山水格局更要严格加以保护,并予以强化。

3.6合理确定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

城市要通过建筑和环境来展现其景观特色,建筑和环境要讲究创意与构思。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应考虑主次对比和空间组合,要考虑艺术特色和风格的统一协调。建筑是城市景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建筑风格和色彩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与魅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应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特征出发,加强对建筑高度、立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和环境的研究,确定合适的建筑风格和基调色彩。一定的城市区域,宜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色彩。

3.7推广地方材料和乡土物种

气候和地质构造不同,各地的地方建筑材料也不同,如云南盛产大理石,福建盛产花岗岩,伊春则盛产木材等等,将地方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既可节约成本,同时强化了地方特色。经历了自然选择,乡土物种最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生命力最为旺盛,因而最具地域特色。城市绿化选用地方物种,既可节约成本,成活率又最高。对于已选定为市树和市花的地方物种,一般为本土物种,又能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公认的形象代表,因此要大力推广。

3.8合理建设大型地标建筑

为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必须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如城市标志、主题雕塑、主题公园、大型广场、影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等,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城市地标建筑既能美化城市天际轮廓线,增强城市印象,突出城市特色,又能增强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但建设城市地标建筑需要大量的投资,必须充分论证可行性和必要性,要尽量避免财政投入而由市场来运作,政府应只图所在不图所有。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就是利用外资,两幢主楼分别由日本和韩国的公司投资兴建,其经验值得推广。

4结语

发掘和塑造城市特色是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献计献策与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 陈立旭著.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2] 罗亚蒙编著.中国名城[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 吴志强等编著.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4]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5] 马勇等编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6] 王景慧,阮仪三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