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里之源:孕育文明的象泉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里之源:孕育文明的象泉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泉河流向卓雪,马术高超由此来

孔雀河流向普兰,姑娘貌美由此来

狮泉河流向拉达,猛士英勇由此来

象泉河流向札达,古格辉煌由此来

象泉河:从远古奔流而来

飘渺、婉转的歌声仿佛从天际传来,听者情不自禁地被这声音吸引,寻找歌声的源头。循着最高远的方向,走向阿里深处,离她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歌声嘹亮而清晰地传入耳膜,于是,听的人陶醉了……

正如歌中所唱,源于冈底斯山的阿里四大河流,孕育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高原的人们。地处中国最西部的阿里,是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托起的“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素以“千山之祖”、“万水之源”著称于世。

历史上,阿里还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圣地,在象泉河流域孕育出了“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和“苯教文化”这样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体系。

象泉河藏语译为“朗钦卡巴”,发源于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的顿曲寺,因水源地有黄金岩,由108眼泉水汇集而成,且其形状酷似大象而得名。象泉河自顿曲寺地下现代冰川发源,流经门士河,一路沿古如江寺、曲龙银城、达巴遗址、札不让,最终经印度萨特累季河汇入印度河。在我国境内的流程约309公里,流域面积2276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9.1亿立方米。

象泉河,一直是西部与周邻地区交往通达的古道。古往今来,高原与南亚农耕文明、中亚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克什米尔风格、中亚“干阗风格”等域外因素的来源。长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片高原上留下了无数已被发现或尚未知晓的文化史迹。仅象泉河上游已发现史前时期的石器地点、石祭坛遗迹、石丘墓地、岩刻岩画就有27处。

象雄故都穹窿银城

对西部阿里而言,只有农耕与游牧相结合而构成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支撑起古代象雄的强盛。

象雄王国的都城——穹窿银城就坐落于象泉河的上游。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和强盛游牧文化的代表。《隋书·西域传》记载“象雄女国”曾于隋文帝六年即公元586年,派遣使者来长安进贡。《唐会要》卷99中仍有关于象雄(当时称为大羊同)朝贡的记载。据说古象雄居民最多时达18万户。藏文《象雄年续》记载,象雄还有一支99万人的军队。苯教文献则记载,古象雄先后建有多座都城与城堡,其中最著名的有穹窿的“银城城堡”。该城堡于吐蕃统一时期的7世纪中叶修建,为吐蕃六茹之一的象雄东岱的政治中心。琼,意为大鹏:隆,意为大鹏栖息的地方,指此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形状。山顶(乌头)与两边山坡(两翼)建有城堡,山顶为地方神宫殿,两边为王宫,是国王及其家眷居住之地。

古格王江绛曲沃时期,在山坡中央(即大鹏心脏)修建新密派寺庙。13世纪后半叶的元初时期,第八代王泽巴赞之子拜卧赞,在此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小王国,其后作为达瓦法王的夏季居住地。16世纪的清代改为格鲁派寺庙,后整体搬迁至穹窿村西南侧小丘陵。

沿着象泉河前行就来到了位于札达县达巴乡达巴遗址。“达巴”藏语意为“箭头落地之处”。传说.此处遗址为达巴王所建,在选择修建地点时,达巴王引弓搭箭,一箭飞出,落地之处生出莲花,呈现吉祥瑞相,故决定选此地为王城所在地。

该遗址主要分布在两座山脊之上,遗址的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包括佛殿、民居、碉堡、窑洞及防卫墙等遗迹。遗址中保存最好的碉楼是西部最靠近山体北缘的碉楼,该处碉楼平面呈方形,残存高度约10米。从内壁隔层梁椽的洞孔分析,碉楼以石块砌基础,土坯筑墙体,有明显的三角形或窑条形的望孔。从遗址中采集到大批铠甲、头盔铁片,形制与古格遗址遗物相同,达巴遗址系古格王国的下属治所之一,年代应与古格遗址相当。

辉煌王朝的谜题

象泉河以她汹涌的气概哺育了阿里的先民,更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了古老的象雄文明。当象泉河再次穿越历史时空来到公元9世纪,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浙衰落,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急剧激化。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发动上台之后,在吐蕃推行了毁佛灭法的运动。一时间民怨四起,人心动荡。贵族们拥兵自立,天下大乱,吐蕃王朝进入30年混战时期。895年,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被迫逃往阿里。此时的阿里,象雄王国威震四方的时代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曾经是吐蕃王国臣属的象雄遗民还生活在这个地区,大大小小的土王仍统治着这里。

一位名叫扎西赞的象雄布让土王,对落难的吐蕃王子吉德尼玛衮所具有的吐蕃王族的高贵血统满怀敬慕之情。他不仅收留了吉德尼玛衮一行,而且还慷慨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吉德尼玛衮,并让其继承象雄布让(今普兰)土国的王位。吉德尼玛衮生有三子,晚年他将三个儿子分封三处,成为三个小王国,其中幼子德祖衮占据古象雄田地,创建了古格王国,揭开了西部文明史上新的一页。

从公元10世纪中叶到公元17世纪,古格王国弘扬佛法,抵御外侮,在吐蕃王朝瓦解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格王国700多年历史中,创造了波澜壮阔的文化,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创造这~历史的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悄无声息,而王国在1630年,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而引发的动乱和战争,最终使王国彻底毁灭。王国都城也逐渐沦为废墟,古格王国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到如今,位于古格遗址山脚下的一个半山腰处,堆放着4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布、绳子等,骨骼非常杂乱,同一个人体的骨骼已无法辨认。洞内大约有30多具尸骨,洞里陈放的尸体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呢?还是古格灭亡之后的呢?是战士、贵族、僧人,还是平民、奴隶、战俘?在洞中陈放是普通葬俗,还是特殊礼遇或惩罚?时至今日还是一个谜。

探访古格遗迹

古格遗址坐落于白殿前方更高的台地上,是一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单层平顶藏式大殿,因殿堂外壁遍涂红色而得名为红殿。红殿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屋顶面用“阿嘎土”夯打技术处理,形成了宽敞的大平台,墙体上开设4个方窗孔和13个尖条形或三角形望射击孔。这些望射击孔与城堡中的防卫墙和碉堡上的射击孔完全一样,因此在城堡的防御战中,居高临下的红殿屋顶可能发挥过巨型碉堡的作用。

白殿内塑有大威德像。大威德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他的形象如同他的名号一样威武。他生着九个头,每个头上都有三只眼,中间是令人恐怖的牛头,戴骷髅冠,张着血盆大口,三十四只手,十六条腿,身佩五十人头链。

城堡山顶台地是古格王国的王宫建筑所在地,台地的平面形状像一个不太规整的“S”形。四周全部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只能通过一条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才可上至山顶区。山顶区四周的崖边环绕着一圈夯土或土坯砌筑的防卫墙,居高临下。南部的一组建筑群是国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台地南端的建筑群是集会殿,大殿和周围的房屋都早已失去了屋顶,几乎成了方形的围墙。台地东部的一组建筑显得有些散乱,依地势的起伏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王宫占地面积74.61平方米。

山顶唯一保存有屋顶的建筑是金科拉康(坛城殿),坐落在这组建筑群的中部,距王宫仅几十米,应该是专为王室举行佛教仪式而修建的。虽然面积很小,但结构巧妙、内涵丰富、装修考究,壁画和天花板彩绘精美绝伦,是王国建筑群中的一颗明珠。壁画中可以看到印度的智者、大德,和古格的高僧译师、各种佛、菩萨、佛母、天女、金刚等。其中以二十一供养天女最为漂亮,全身,四臂修长,神情生动,姿态优美,是古格壁画的上乘之作。

在整个山顶王宫建筑群中,冬宫是一个古格后期即将灭亡时建造的特殊建筑。坐落在王宫、坛城殿的接壤部,深18米左右,一进入洞口便是一条很陡的隧道,可容两人并排而下。下行4米多隧道向右转去,再往下十余米,在左侧壁有一个暗道口,暗道内坡度更陡,也有土阶梯,通向后山下。这个暗道很可能是当时的取水道。过了这个暗道口,隧道又向右转,通向平坦的地下宫殿主干道。

托林寺:阿里第一座佛教寺院

坐落于札达县境内,距古格王国遗址二十余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有一处殿宇雄伟、塔群高耸、红墙围护的建筑群,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是由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吉德尼玛衮的孙子松艾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公元996年)创建。松艾是当时的古格王,为了征服并惩治异教势力,弘扬佛法,更好地造福百姓,他出家为僧,取法名为拉喇嘛益西维,并创建了阿里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这座寺庙的出现,对藏传佛教后宏期上路宏法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虽然塑像、壁画等已被毁坏殆尽,但存留下来的墙坦和四角塔仍可反映出,早期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就是一座大型曼陀罗(坛城)。大殿中心的朗巴朗则拉康象征须弥山,四周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

佛塔是托林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托林寺有镇魔内四塔和外四塔。据史料记载,有108座小塔的塔林,每个塔内装着一颗大译师仁青桑布用过的佛珠。托林寺不仅是古格王国最重要的寺院,也是全藏闻名的古寺。佛教后宏期上路宏法的许多高僧都曾驻锡于此,古格王国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二敦煌”东嘎皮央

象泉河中游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壁画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嘎皮央洞窟遗址。位于托林镇以北62公里处的东嘎皮央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洞体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素有中国“第二敦煌”的美称。洞内壁画栩栩如生,造型优美,题材主要为佛教典故,密教曼陀罗,佛祖菩萨像等。山的前后散落着1000多个洞窟,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壁画线条流畅自然,色彩古朴明朗而不失庄重之感,轻于细部描写而力求整体刻画和和谐均称。东嘎皮央的石窟壁画的绘制方法、风格特点,以及人物与动物的特征,似乎都可以看到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痕迹。

层峦叠嶂的香孜古堡遗址,位于札达县以北60余公里的香孜乡,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现存残存建筑、洞穴遗迹及部分精美壁画。香孜意为北方高地,因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故作为托林寺方丈的夏宫所在地。在朝阳的映照下,遗址金色耀眼、气势宏伟。

宣舞:来自阿里的节拍

象泉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完成了她中游的历程,随后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带着一路的风尘与沧桑,一泻千里来到了札达县的底雅乡。这里气候宜人,平均海拔仅3000米,能生长苹果、杏子、桃子、葡萄等水果。当地群众每逢节日都会身着盛装,跳起古老的“宣舞”。“宣”,即舞蹈之意。“底雅宣”以其悠久的历史美名远扬,被称为古格的宫廷舞蹈。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据今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上,清晰可见当时的人们身着盛装,为国王和大臣表演“宣”舞的生动场面。流传至今的有“央泽陆”(敬酒歌)、“宗陆”(欢聚歌)、“婵陆”(聚首歌)等民歌。

跳舞时,“宣果”(带领人)站在最前列,和着乐曲边唱边舞,沿着逆时针方向移动,节奏由慢逐渐变快。底雅宣分为“顿宣”和“加布宣”两种,前者是身前拉手舞,后者是腰后搭手舞,人数不限,共有十三种曲目。

宣舞的旋律和节奏似乎永远没有停息,一曲接一曲,—如阿里渊源的历史,在永恒的轮回之中回荡;又如象泉河,滔滔不绝,奔流不息,向着没有尽头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