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层农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层农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商业银行诞生至今,风险与收益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收益是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目标,然而风险却往往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如何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管理者们为之思考和付出的重要课题。

一、风险管理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我行成立时间较短,资本规模较小,在抗风险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因此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提高我行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风险管理工作现状

基层农行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风险管理体系更新较慢,与业务发展相比有较明显滞后。业务的飞速发展,总是伴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总会触及到原先风险管理体系的“灰色地带”。在原有的制度中找不到依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广新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将所有风险囊括在我们的现有风险管理体系中。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碰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办理业务的潜在风险。

二是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我行现在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大部分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上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三是在风险防控意识上仍有所欠缺。风险管理光是有周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人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如果主导的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那么一个再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再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会失去应有的效应。

三、完善我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基层行在其经营的历史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舆情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对于银行这样的特殊企业,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呆账、死帐、违背贷款契约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良贷款”。防范信用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要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我行为改善信贷文化,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三个要”改良方案: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贷风险的高低。只有我们的工作人员时刻将风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信贷风险才能得到更好地控制。二是要解决信贷业务质量不高的难题首先要抓好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本工作。加强信贷人员专业素养培训,提高他们的信贷风险意识。三是要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做到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要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信息库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数据能正确的反应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要注重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避免因信息的滞后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客户评价体系。我们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再根据客户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级。保证客户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然后我们还要加强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要明确规定贷款业务中的硬性条款,比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我们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严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风险可控,信息多元,将风险层层拦截,尽早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二是严格期限管理。我们要科学分析客户需求的资金总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内要及时督促客户到期还款,以免信贷资金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在贷款发放后我们要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了解其经营情况,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及时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首先我们要确保现场检查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切不可将现场检查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建设,通过全面及时有效的在线监控系统,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进行检测。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还能为我们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2、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支持系统落后等而诱发的商业银行职员恶意利用这些漏洞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而带来的风险。

要建立框架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我们要根据每个行的行情因地制宜,应时制宜的制定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与时俱进的操作风险监控体制。其中包括完善的各部门的相互制约机制;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处理及反馈程序;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要搭建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我们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监管部门,由它牵头,其他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与其配合,最后由它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管理层。各部门应对部门内的业务情况和员工工作情况负责,保证每笔业务的合规性,保证每位员工认识操作风险并且规避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地、独立地检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否由上至下得到有效实施。此外我们应依靠外部审计等外部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价。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有密切的联系,内控环节出现漏洞很容易产生操作风险,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内部控制能力建设。首先我们必须针对银行的各项业务制定合理严谨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政策。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日常工作的始终,渗透到各个操作环节之中。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现有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对于新出现的风险点要及时补充相应的措施进行覆盖。

要培养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建立完善的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岗位设置目的等;唯才是举,将每个员工按照其特长安排到各个岗位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操作风险意识培训,将风险防范意识深植到每个员工的潜意思中。强化对操作过程的控制,对关键风险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从而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舆情风险。舆论风险管理在现在的银行风险管理中有着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但由于它在国内尚属于“新兴风险“,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和误判。加强舆论风险管理总的目标概括为八个字:主动防范,应对得体。

思想认识要到位。声誉是银行的一种无形资产,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以舆论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舆情意识,从上到下形成一致的管理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工作。首先,我们的领导层要加强舆论风险意识,起好带头作用。行领导要清楚的认识到舆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将舆论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到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相同的高度。以身作则,以维护银行品牌形象为己任,慎言慎行,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其次,加强全行培训,提高全行员工舆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会议等形式向全体员工阐述舆论风险的重要性,倡导员工规范自身言行,考虑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自觉维护银行声誉。

组织管理要到位。舆情风险具有突发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反应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处理,尽量减小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特定的部门来应对舆情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免在风险发生时自乱阵脚。

制度建设要到位。我们要建立健全的舆论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并加强对员工日常行为的管理;建立风险排查制度,主动防范风险;建立健全舆论风险危机预警机制,降低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和影响范围;加强对媒体的关注,对于媒体曝出的不利信息要及早发现,早作准备;完善舆情风险问责制,将有功,罚有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