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兴趣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兴趣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健,在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兴趣创新

一、兴趣的必要性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感兴趣的事就愿意做,做得再多也不觉得苦和累,不感兴趣的事就不愿意做,若勉强去做,即使事情不多,也感觉是件苦差事。兴趣何以有这样奇特的作用?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兴趣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它能促使人们相应行为的产生和维护,如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追求真理等。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有时是协调的,有时是不协调的。协调时,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教和学的良性互动循环过程;不协调时,预期的效果就不会出现。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而是能够能动发展的。教师如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则教学活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怎样培养学习兴趣

对怎样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答案也许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否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先考察一下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电子游戏是许多学生都喜欢的,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有的家长发出这样的呼吁:“管管网吧,救救孩子。”究其原因,就是游戏好玩,画面好看,有竞争性,过了关还有些成就感,积分会增高,网络游戏更是如此。因此,有些人是乐此不疲。网上聊天也是如此。有鉴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增强趣味性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每个学科都有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只要应用恰当,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方法的种类比较繁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在方法的使用上各不相同。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利用实验仪器和设备,再现一些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加深对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这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 法。探究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分工查找资料,允许多种方案的出现。这种方法的效果与问题”的质量有关,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有关。鼓励法:适时地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人天生就有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价值取向。你表扬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你批评什么你也就得不到什么。这样说,意思是在批评的同时要看到好的方面,不要一票否决。效果反馈法: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加固学习的成效。潜移默化法:指的是教师对学科的热情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没有热忱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竞争。教师的学识、授课的艺术、外表、对学科的热情、对学生的关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事实也是如此,有的学生是因师而学,也有的学生是因师而不学的。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可同时运用。

三、创新的重要性

据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在50个州里排倒数第几名,但该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位居全美第一位。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它各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州的教育制度更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朝创造性思维发展。在美国,各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忌讳因循守旧,反而崇尚以标新为主导的创新精神。他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即使否定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或是学术界的权威,甚至是总统的理论。我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听老师的话成了夸奖和提倡的标准,而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被认为是幼稚和异想天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往往是精确地知其然,而很少主动地探其“所以然”。从小到大,我们的学生沿袭着一条又一条的正道和标准,习惯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慢慢接受它,记住它。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在知道许多事实和道理之后,创造性的思维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因为我们注意的是公式、要点和标准化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的想法。

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这首先要求我们去掉影响创新的各种观念因素,其次是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升学制度。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第二,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与做研究分割开来,总以为有了丰富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而实际上,创造力、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就象种子一样,需要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无论从认识观念上,还是从教育行为上,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社会所需 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向健康与完善的康庄大道,使创新意识深深地烙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创新意识之树永远常青。

参考文献

[1]潘嘉燕,《中国校外教育》,2010,第五期,41―43.

[2] 丁冬,《教育与职业》,2008,第24期,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