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成绩差异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成绩差异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虽然一些流动儿童进入了城市学校和城市儿童一起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他们受教育的效果却不相同。笔者利用随机调查资料,分析了小学阶段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语文平均成绩比城市儿童要低;2)一年级学生的成绩差异最大;3)随着年级的增高,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成绩差异在逐步减小。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小学阶段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48-03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家庭化,有越来越多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和读书。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达到1.45亿人,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2 500多万。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有别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极度匮乏,流动儿童难以获得优质高效的教育。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对于推动农民工城市化有重要意义。所谓流动儿童,是指跟随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一起流入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语文是小学生的主要课程,其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希望通过比较小学阶段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研究假设:流动儿童由于“流动”及其家庭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他们即使在城市接受教育,学习成绩仍然与城市儿童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这种差异会随着他们在城市接受教育时间的递增而缩小。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共抽取了105名个案为研究对象。整群抽样的方法将上海市某小学一、三、五年级的所有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共58人。城市儿童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一、三、五年级中获得,共47人。本研究主要分析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差异,控制了性别的影响,从整体上来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及差异的变化。(二)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学习成绩的差异,语文成绩是衡量小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次研究,利用某学期末研究对象的语文成绩进行分析和推论。二、研究结果(一)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总体差异从上表可看,样本均值中城市儿童的语文成绩比流动儿童的成绩要高,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语文成绩是有显著差异的。(二)分年级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语文成绩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语文成绩都在不断提高,方差分析显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语文成绩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显著。由表3可看出,城市儿童语文成绩在所有年级都比流动儿童要高。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与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460,sig=0.663)。从分析可看出来,这种差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逐渐缩小的。三、讨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小学阶段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语文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0.05的显著水平),这与我们的预期及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此同时,这种差异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一年级差异最大,三年级次之,五年级差异最小,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成绩的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语文成绩是有差异的;第二,这种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步缩小。下面将分别来分析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一)流动儿童成绩不如城市儿童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央政府在2001年5月出台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并在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再次明确了流入地政府的法律责任。而在现实中,仍有许多流动儿童由于户籍限制、高昂的借读费等原因难以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教育部曾对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就学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城市中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入学率仅为94%,低于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的平均水平[1]。而借读于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因为沟通方式、生活方式、语言交流障碍等也常会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公办学校的教师不关心借读生的学业成绩,也不进行考核评价,流动儿童很难与城市儿童平等交往[2]。还有的学校把流动儿童单独编班,这让流动儿童常常会感到寂寞、抬不起头,这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受影响成为必然的结果。2.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缺少获取良好学业成绩所必需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资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受教育程度。国内外有关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子女在校成绩优秀的可能性是随着父母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的;同时,家长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影响着他们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家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占22%,文化程度初中的家长比例最高约占58%;文盲或半文盲的人数约占3%[3]。第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流动儿童父母由于受教育水平等原因,从事的往往是一些低层次的职业,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往往需要延长劳动时间,对孩子的关注时间相应就受到限制[4]。另外流动儿童家庭较低的经济收入也致使其无法获得独立的学习空间、必要的学习环境与合适的辅导资料。与城市儿童的比较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学习辅助工具,可能会造成流动儿童感到自卑。第三,家庭结构。在双亲家庭中,儿童可以得到父母较好的精神照料。流动儿童的家庭,由于流动会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由双亲家庭变为临时性的单亲家庭,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到孩子,由于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3.流动儿童自身情况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语言及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大部分流动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没有朋友、不知道如何与老师沟通等。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因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流动本身还在一定程度上中断、延误了流动儿童的学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而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无法继续升学。许多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的,而新学校和原来就读学校在教学内容、进度、难易程度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会给流动儿童的学业造成影响。(二)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成绩差异递减的原因分析1.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流动儿童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能否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建立起新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等。流动儿童父母的工作往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他们跟随父母往往也是行踪不定,不断转学,不断面对不同的学校、教师、教材、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伴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流动儿童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看,儿童的社会适应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随着认识能力、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表现为社会适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会使流动儿童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同学、老师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这样我们可以初步解释,流动儿的童语文成绩与城市儿童的语文成绩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缩小的趋势主要是由于随着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当然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并没有分析流动儿童的流动年限,因此,不能排除掉高年级流动儿童可能存在着流动时间长带来的影响,因此这个结论只能是有限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2.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变化在学前阶段,儿童的社会化主要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学业成绩的差异和家庭环境有密切联系。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学校教育的深入,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会逐步地减弱,因此,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不管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随着学校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其家庭因素造成的差异会逐步的减少,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高年级学生的成绩比低年级学生的成绩要高(排除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认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如果能够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时间够长,那么他们由于家庭差异带来的成绩差别也会逐渐地缩小。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家庭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来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四、对策建议国内许多研究发现,大量流动儿童不能正常入学或者只能进入到办学质量较差的打工学校,学习成绩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城市化。本次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如果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环境,那么这种差异是会逐步缩小的。这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提供了参考。(一)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尽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造成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是,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5]。因此,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于家庭,更为现实而快捷的途径是社会提供给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流动儿童能够在公办学校接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家庭文化资本欠缺带来的不足,促进流动儿童的不断成长进步。国家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为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流动儿童有机会和城市儿童一起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享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同时,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环境适应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城市公办学校不仅要接收流动儿童,更重要的是接纳流动儿童,创造条件增加他们和城市儿童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最后,学校要尽量加强和流动儿童父母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三)对流动儿童成绩的差异要辩证地看待研究中,我们看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但对这一结果我们仍要辩证地去看待。第一,是“流动”还是“留守”?虽然我们在研究中看到,流动儿童的成绩不如城市儿童,但是不能据此就否定“流动”对儿童的积极福利,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比较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得到的结论是流动儿童的整体成绩是比留守儿童要好的,特别是随着他们在城市读书的时间越来越长,如高年级学生的成绩比低年级学生提高了很多,那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流动比留守还是要好的,政府在政策上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读书。如果得出的是相反的结论,那需要进一步探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什么时间“流动”最好?本次研究是横剖面的研究,分析可看到,不同的年级之间,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成绩差异是变化的,但是不能确定流动时间长短对儿童成绩的影响是怎样发生的。这个差异可能是不同年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学校教育环境本身造成的。所以,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就读的儿童成绩好,还是到了一定年龄、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再进入到城市读书的成绩好?这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流动时间的选择对儿童学习的影响。第三,性别结构有无影响?本次研究中控制了性别因素,但国内有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被父母带到身边读书的孩子70%为男孩,而根据儿童发育成熟的过程来理解,一般在14岁以前,女孩通常比男孩成熟得较早,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孩好,那么我们在本次研究中看到的差异,尤其是高年级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成绩差异,会不会是由于性别原因而非“流动”造成的呢?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适当地考虑。参考文献:[1]张春荣,宋士云.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l):24.[2]张臣管,相明.浅谈农村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185-186.[3]李红婷.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人类学阐释――对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8,(5):23-26.[4]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11-17.[5]周序.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7,(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