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传播对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传播对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及中国的国家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中国形象”的更新无法与中国的现实变化同步进行。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文化的传播过程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94-0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国家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国家形象,而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为国家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合作伙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渗透是整个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过程,频繁的交流才能够增强彼此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的和谐相处,减少误解和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门新型的跨专业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的界定不同:从传媒学角度出发可以把一国在新闻传播中的形象视为其国家形象;从国际政治角度出发,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国家形象就是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民众心中的形象……本文比较偏向于吴富有先生的定义: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内部社会公众和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的、相对稳定的主观印象①。国际形象根据认识的主体不同而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而本文主要讨论国家的国际形象部分。

过去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然而,中国形象的变化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20年前,充满着偏见和恐惧,中国经久不衰地被各个国家提及。而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徘徊于自卑与自负之间,时而充满民族自豪感,时而又缺乏安全感。如何消除他国的偏见,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二、文化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递给世界的名片。如今,飞速发展的传媒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熔炉,文化的传播更加开放、多元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在这个熔炉中相互交流、借鉴,这是国家文化形象建立的过程,对国家形象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注重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年”和以孔子学院为基地的汉语推广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截至2010年10月,全球9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连续举办的“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美国中国文化年”等大型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受到世界各大媒体的好评。

但是与“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相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幅度和影响力就小得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文化大国却非文化传播强国。中国悠久流传的传统文化固然具有深远的吸引力,但中国的文化传播过多地停留在京剧、武术、剪纸、唐装汉服等传统文化方面,使得各国对中国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长城故宫和烤鸭身上,中国的文化传播就有着厚古薄今的倾向。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文化输出相对比就会发现,渗入中国的外国文化表现形式多样,从影视、书刊、时装、快餐乃至迪士尼乐园,大多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很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相反唐诗宋词和孔老夫子未必能为外国人所理解。我们必须承认传统不等于现实影响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中国必须设计一套全新的理念来向世人展示自己,这个理念并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借助于传统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形成一个包容万象的文化群体,让世人看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而不是一个传统而古老的中国。

2.与我们富裕的外汇储备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处于“逆差”。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引进与走出去的比例为7:1,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还比较狭窄,我国输出的文化产品单价还远远低于引进的同类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占有13%,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图书主要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是4000:24②。中外交流的结构性逆差还体现在“点和面”的反差上。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面面俱到的,经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很大程度上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融进中国现代文化,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相反中国文化在西方的普及基本上还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空间上的“点”,比如中国文化符号都挤在狭小的唐人街里;要么是时间上的“点”,每年的春节、中秋这几天外国人才想起要大红灯笼高高挂。

3.文化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协调的传播机制。改革开放以后,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归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新闻办、外交部、广电、文化部、文物部、商业部以及港澳台办等多个部门都有涉及,新闻办的领导作用很难体现出来。另外,从事对外文化传播的组织繁多,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整合。没有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机制,文化对外传播就很难有序进行。

(二)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对外传播不等同于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之间生硬地对外宣传,文化的传播主体十分广泛,不只是政府,还有民间组织,甚至每一个单独的个人都能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就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说,其包容性和多样性对西方世界充满了诱惑,中国文化部举办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年”受到高度评价,2002年姚明登陆NBA而在美国引发的“姚明热”,如今姚明已经是中国形象的明信片了。文化传播的目的不是生硬地输出本国文化以实现同化,而是加强交流和相互理解,是一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交流。与政治经济交流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互动,是人类心灵之间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交流都不可替代的。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制定了“文化立国”战略,本世纪初“韩流”开始横扫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韩国凭借“韩流”成功扭转了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颓废形象。结合我国实际来讲,中国崛起的道路上“中国”不绝于耳,加上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和中国媒体话语权的缺失,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形象更是褒贬不一,甚至落后于中国现实。而有效的文化传播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介绍今日中国,使中国形象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展开对外文化传播,建立良好国家形象

首先要打破文化外传播中政府部门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通过建立合理创新的机制协调好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以及个人的对外交流活动。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形象。

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把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被广泛地接受,把文化产业化经营,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文化交流中来,中国文化就会随着中国制造传播到世界各地。恰如同迪士尼一般,不仅代表着美国大众文化,而且在对外传播中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也要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防止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最后,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争取话语权。传媒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大众媒体在国际上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制约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新兴的互联网传媒是一个集音像图画为一体的多维传播工具,融合了纸质传媒和电视传媒的优势,是一条更宽更广的道路,要在互联网传媒中掌握话语权是成功的开始。另外传播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宗教差异,用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在潜移默化间产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好感。

总之,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中国要尽可能地减少国际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中国文化资源,整合对外交流机制,用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向世界介绍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

注释:

①吴富有.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p4.

②赵启正.文化复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海:文汇报.www.省略.

【参考文献】

[1]吴富有.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库伯•雷默.中国形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