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死亡中感悟生命,一位葬礼主持人的人生忠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死亡中感悟生命,一位葬礼主持人的人生忠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记者到非专业的葬礼主持人,张树在平淡的生活里体验了生死两重天。两年主持了上百场葬礼,见证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谢幕,张树庆幸自己弄懂了死,从而可以明白地活着――好好对身边人。

客串葬礼主持人,悟出“好好对身边人”

张树原本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名电视台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选题急死”的快节奏、高压力生活。像很多70后的同龄人那样,他机械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地为前途、钱途而烦恼。直到有一天,同一个“战壕”里的兄弟过劳死,台里委托张树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从而使张树的人生轨迹出现了急转弯。

张树为悼念片撰写的解说词被同事的家人看上了,他们希望解说词能够作为葬礼上的悼词。最后,在同事的葬礼上,张树成了葬礼主持人的不二人选。在哀乐声中,张树从悼词里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总是在每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他说,这既是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

张树贴近人心的表达,使那场葬礼除了有像其他生离死别一样的悲伤外,还荡漾着种悲壮的情愫。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爸爸紧紧握住张树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

那天回到家里,张树没有像平常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后在楼下等妻子和女儿回家。张树没有跟她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在与妻女同乐的时候,心底涌起从来没有过的富有感:我还有健康,还有机会好好善待身边的人,还有时间享受这种家常之乐。

“好好对身边人,因为这辈子没有多长,而下辈子不一定遇上。”再看这句网络流行语时,张树心中充满了发自肺腑的认同感。

爱父母什么时候都不晚

那次葬礼之后,张树在小范围内出了名。他第二次做葬礼主持人是受朋友之托。逝者是一位书画界名人,张树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老先生的身影,可是,老先生的身后事却不利落,随着他西去,“小三”冒了出来。老先生尸骨未寒,关于财产的争端就令那个曾经风光的家乱成团。

尽管谁也顾不上接受张树的采访,但张树还是通过些资料给老先生写了篇像样的悼词。可是,没有人在意张树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与老先生的家人打作一团。静静躺在鲜花丛中的老先生,这辈子得到的最多骂声是在这时候,可是他已经听不见了。

朋友委婉地向张树道歉,张树一笑,说:“没什么。活着时太荒唐,走了自然也就难以清静。”

走出殡仪馆,张树突然很想念自己的父母。作为普通工人,他们在将张树送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再无帮利儿子的能力。作为穷二代,张树对自己的裸奋斗不是没有过抱怨,在内心里,偶尔也会小小地轻视老弱无力的父母。可是,在主持这次并不成功的葬礼之后,张树懂得了父母的可贵,他们用最普通的善良与诚实,给他打下最基准的道德底色。

此后的每个周末,张树雷打不动地回家陪父亲喝喝小酒,陪母亲逛逛夜市。市面上出现些新颖的老年人用品,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为父母买回来,让他们尽快享用。所有买来的东西,他在向他们报价时都要抹去后面的零。有好几次,父母的工友也托张树帮他们买。张树哭笑不得,但仍服从父母的意愿。他愿意在这样的小误会里,与父母保持着种隐形的亲密。

每次他周末回家,父母都会在自家楼下等他。远远地看见儿子,他们便眉开眼笑地望着他。父母渐渐成了小区里最让人羡慕的老人。而张树也是幸福的――个人在成年之后还可以被当做小孩儿样地宠着,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做到?

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张树后来又陆续主持了很多次葬礼,大家之所以慕名找他,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记者,他有电视编辑的功底,也有阅历以及文字功底来概括一个人的生。

张树曾为一位亿万富豪主持过葬礼。与生前的风光相比,他的死亡并不体面。他因抑郁症自缢身亡,终年45岁,正是个男人风华正茂的季节,也是别人眼里要啥有啥的黄金时段。富豪的妻子找到张树,给张树看了逝者生前的大量日记。逝者完美的文笔以及奋斗的艰辛深深震撼了张树。他曾作过一个假设:当财富对这位有钱人来说已经成为数字时,他完全可以选择停下来换一个职业。张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没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争斗,

边应付来自市场的压力。事业做到他那个份儿上,也就变成了个人及家庭的高危隐患――神经高度紧张,很多事务已经与个人喜好和个人利益没有多少关系了。

在富豪的葬礼上,张树公布了这位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一天的开销,让举座惊讶,那甚至比不上一个中产之家小孩天的花费,因为没有时间花钱。他拼命赚钱,却丝毫享受不到金钱带来的愉悦。一次,他的车在路上抛锚,他让司机留下等拖车,自己步行云公司。那天,他像突然落入凡间般,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而且他居然看到了迎春花。他说如果没记错的话,最后一次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相约起去踏青。“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也有可能是在会议室里。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企业之重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弃车步行的午后,那一路的惊奇。我想,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定为自己铺设了条飘香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应该是笑着走向那条通往天堂的小路的,甚至还悠闲地哼起了儿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张树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他知道那不是对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最真挚的尊敬之情。

后来,张树与富豪之子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位富二代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将公司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他自己则在个小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开了

间不盈利也不赔钱的书吧,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很快乐。张树时常去他的书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闲书,不为吸取什么精神营养,只是消磨一段闲适的时光,让高速运转的神经慢半拍,再慢半拍。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放慢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重回工作岗位,张树没有了牢骚与抱怨。他总会想起那位富豪,与人家担当的责任相比,自己承担的只是分内本职。既然没有能力大爱天下,那就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职。

他的平和与豁达也让家人受了益。妻子感慨道,他的转变让这个家

更温馨、更和谐了。

向死而生,一切都来得及

最令张树觉得终生受益的,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重点高中的校长主持的葬礼。老人享年85岁,生前喜欢热闹,他家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既有邻居来请教花草的种植,也有昔日学生来探望和讨教,更有亲朋之可融洽的走动。总之,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位愿意被打扰,而且总是以温情示人的老人。

老校长83岁的老伴在与张树商量葬礼仪式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讲述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每次夜里11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真不知道这个院子还能热闹多久!”老人家告诉张树“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老肖到最后已经身患4种癌症,他曾很多次说到对死的向往,因为生对他来说,确实是沉重的负担。但每一次溯临死亡边缘,他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他希望这个院子还能热闹段时间,因为这说明他这个老头子还有一点点活着的价值。他总是那么坦诚地微笑着、幽默着,也乐意看到来这个院子的人也微笑着、幽默着跟他告别。”

因此,张树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里,他想老人喜欢热闹,愿意分些人生智慧给那些还在赶路的人,那么,老人也一定希望这最后的告别以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给别人以帮助。冥思苦想后,张树决定在老校长的家里开一个,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件与老校长有关的、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这位老校长带着微笑上路。

这个想法令老校长的老伴落泪,她对张树说:“你应该算老肖交到的最后个知己。谢谢你!”

张树预料那个葬礼会很成功,但没有想到会如此成功。一共170位来宾,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没有哭泣,没有哀乐,每个来宾都讲述了一段他们与肖老的往事。

一位邻居说:“我住在肖老的楼上,家里有个不爱练琴的儿子。每次让儿子练琴,必先打骂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给我儿子带了许多礼物,有书有玩具。肖老对我儿子说:‘我在你楼下,每天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儿子练琴再也不用我们打骂了,因为楼下有一双欣赏他的耳朵,他变得很努力。看,这是我儿子刚刚获得的钢琴十级证书……”

还有一位是肖老的同事,三天两头为夫妻感情问题来向肖老倾诉。肖老送了他一盆杜鹃花,在肖老家开得很茂盛的花,到同事家没几天就变得花枯叶残。同事沮丧地来找肖老,肖老说:“你的照料程序没有错误,但你的心态有问题,你天到晚想的是让它怎么活下来,而我想的是怎么让它长得健康、开得娇艳。我每天都用不同的话来赞美它们。人同此理,对老伴也一样,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表扬她,从一件衣服、一句话、一件事,让赏识成为一种习惯。好人、好家庭,有时就是夸出来的。”

肖老的多年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访,恰好肖老刚洗完澡,于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因化疗而变得粗黑的血管,老友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整整个小时后,再出现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肖老对老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灵魂体面。替我保密啊”

170个人,170个故事。从头到尾,大家一直微笑着追忆,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中,分享着一个智慧老人给每个人的人生带来的无穷教益。

张树说:“谢谢大家的故事请相信,这样一位连头发里都透着智慧的老人,会让天堂从此多了无数的笑声。让我们相约,与亲爱的肖老天上见。”

那天,张树是带着妻子起去的。回家的路上,两人沉默地走着,内心却心潮澎湃。张树一直在心里默念一句古老的话,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回到家里,大门悄然合上的瞬间,妻子的眼泪决堤般流了下来,她说:“张树,我一直在想,同样是知识分子,可是肖老这辈子,怎么可以活得那么诗意盎然?”张树把妻子拥在怀里,说:“切都来得及,我们离85还有50年的光阴。”

两年间,张树主持了近百场葬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一般,体验了百味人生。张树很乐意从事这个行当,他觉得这种特殊的经历丰富了他,让他懂得了何为向死而生:一个人只有懂得如何离开,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