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要想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就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多读课外书。

关键词:写作;兴趣;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41-02

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让学生学会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作文教学视为重点培养目标。而对小学生而言,因其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等都不够强,所以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困难重重。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都知道,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首先有赖于学生兴趣的勃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来自生活和锻炼,生活愈是丰富多彩,学生的写作欲望愈强烈、愈浓郁,锻炼的机会越多,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就越少。比如有的学生怕写作文,那么你可以介绍一些书引导他看,或者做些游戏;有的学生对写状物的作文感到乏味,你不妨让学生们养些花草或喂养些动物,制作一些标本等,也许能够使他们注意这些生物的用途。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有了兴趣就意味着有了好的开头,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习惯,那么就不难写出好文章。于是,我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让他们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激励、鼓舞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写下来,并在写作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例如:写《课间活动》,首先,我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说有哪些课间活动,他们高兴地说有丢手帕、丢沙包、踢毽子,还有丢核桃……然后要求学生先想想这些活动的规则和玩法,有条理地说一说,要使同学们听了就想玩。看谁说得最具体、最详细,老师也和同学们玩一次。这下,学生们活跃起来,都争先恐后地说,并且都尽量说清楚。评议后,一位男同学把丢沙包的活动规则说得最清楚,于是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了一次丢沙包。活动的时候同学们跑啊,躲啊,跳啊,别提多开心了。争着说了,高高兴兴地参与了,再动笔写就不是没啥可写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要是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认真观察生活,没有经历观察的作文,毕竟是闭门造车,无痛,因此我们应当将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新课标也规定:“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决定一篇作文质量的首先是内容。不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就作文谈作文,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怎样在作文教学时“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教学呢?必须依据教材对各年级训练的要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观察方法。艺术源于生活,作文也不例外,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大多对身边生活的观察缺乏有意注意,就是不能主动地、仔细地观察事物。与此相反,他们大多数对身边的人、事、物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这就是无意注意带来的后果。而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建立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有深刻的记忆,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为了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务尽,结合年级、教材特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教给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美,了解家乡的季节变化和各种产物等。例如学习《春天》一课,为使学生从课本上学到这些词句知识和春天的特点,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使学生在田野里看到冬小麦返青,小草发芽,羊角葱、菠菜、韭菜最早从地里冒出来;在小河边看到河水解冻,流水淙淙,鸭鹅在水中戏水。并让学生加以联想和创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并在各种活动和生活实践中认真思考分析,用心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使观察对象在头脑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例如写《家乡正在大变样》,除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整体和局部去抓家乡人和事的特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过去和未来去发现家乡的变化,从本质上认识家乡的特点,通过观察、访问、参观等活动,使学生脑子里装满新鲜事,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再是无病的表面应付了。这正是人有特点,事有起因。人有外貌特征,事有表面现象。人有不同的性格品质,难以从长相判断等。同时,人事合一相辅相成,人不离事,事不离人。评价一个人的依据是看他做了什么事;评价一个事的标准是看这件事是不是合情合理又合法。好人当楷模,坏人要指责,好事要学做,坏事要批评。只要我们对观察到的这些人或事进行正确地评价和认识,就能从中受到感悟。如果再将这些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文章自然就会中心明确,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受益匪浅。

3.指导学生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提炼素材。乡村小学生不但从小就有热爱劳动的习惯,还了解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懂得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拥有这么多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材料是乡村小学生练习作文的优势,但是有了好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像样的好文章。这也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交给他们思维方法,把从劳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素材进行提炼、筛选、剪裁,写成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好文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认识能力。写作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是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对观察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转化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才是我们最终的诉求。

4.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增长学生的知识。写作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可以说,写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形成,所以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些学生的作文思路不清、内容混乱、语病连篇,着实让老师头痛,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积极进取的信心。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那就是书读得不够多,语感不强,能够解决这种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尤其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在增长知识和开拓眼界的同时来增强自己的语感。由于乡村小学图书资源不够丰富,再加上读书不如玩耍、看电视等轻松愉快,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有读书的渴望,但是缺乏认真读书的条件、激情和耐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他们。如组织全班的同学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和我们班级从学校分得的图书放在一起,供同学们阅读,并规定每日必读一篇文章,写出一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这样,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令人庆幸的是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高涨了。

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上述手段,学生感到生活多彩,作文内容丰富,作文兴趣盎然,不再是一提作文就头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