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闲话瓦当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闲话瓦当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到瓦,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很多人也会很自然联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瓦在中国建筑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所谓的瓦当,就是在屋面延伸到檐头的最后一个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俗称“瓦头”。它可以保护木制椽头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也可以对屋面进行美化,因为瓦当上往往绘有精美别致的图案或文字,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和半圆之分,质地也有灰陶、琉璃和金属之别。我之所以爱上瓦当这房屋上小小的构件,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

在高中,我曾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清凉夏日的早晨,相约爬紫金山锻炼身体,登顶后,我们依旧意犹未尽,决定找条有“挑战”的路下山,结果在这条游人罕至的“野道”上我们这些想充“好汉”的毛小子吃尽了苦头,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往山下冲。在艰难的下山途中,我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处建筑遗存,强烈的好奇心让我们忘却了这一路的“苦难”,决心好好探查一番,并兴奋地想象着能有重大的发现。我们对这处建筑遗存进行了勘察,因为在前面我们曾看到几座和尚墓塔,经过“研究”,我们一致认定这是一座“古寺”的遗址。在经过一番艰辛的“探宝”,几乎把周边的蚊子都喂了个心满意足后,我们收获了几块不大的残瓷,还有一块直径约十多厘米的圆形陶片,隐约可以看出上面的图案像花瓣,可能是某种花卉。我的一个好友“研究”了一会儿,很“专业”地告诉我这肯定是和尚用来做糕点的“模具”,出于好奇,我将这块“模具”带了回去。为了了解这块“模具”的具体用途,我特地跑了一趟当时南京最大的文物交流市场——朝天宫,在那里我看到了更多这样的“模具”,在一位小贩的指点下,我知道这块陶片原来根本不是什么糕点模具,而是一块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南朝的莲纹瓦当,临别时,小贩还不忘给我一句“指点”,因为南京(当时称建康)曾是南朝的都城,这东西在南京不稀奇,很多工地都能找到。

通过这块南朝莲纹瓦当我知道了什么是瓦当,而这块在小贩眼中不稀奇的物件成了我的第一件瓦当藏品,就凭它的年岁,在我眼中它就是件不折不扣的“宝贝”。随着我对它的了解日益增多,这看似不起眼的莲花纹瓦当告诉了我更多的故事,原来它曾经是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瓦当类型,曾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官署、陵寝等各类高等级建筑物上,之所以采用莲花图案和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大规模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在士大夫阶层传播。到了南朝时期,由于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惧,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给了人们很好的慰藉,加上统治阶级的推崇,佛教在南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佛之风在全国弥漫开来,这小小的莲纹瓦当正是当年佛教兴盛的绝好写照。一片小小的瓦当能够从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信息,仿佛在与一位从遥远过去穿越而来的古人交流一般,轻轻拂去尘埃,一段段往事就呈现在你的面前,此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瓦当的收藏。

我在闲暇时间,经常穿梭在南京大小工地与郊外的古建遗存,去找寻这些历史的碎片:当年东吴大帝孙权宫殿上的兽面纹瓦当、明太祖朱元璋皇宫上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黄釉龙纹琉璃瓦当、象征太子储君身份的东宫绿釉朱雀纹瓦当、曾经以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身份傲视世界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莲花纹琉璃彩瓦以及明清民居使用的灰陶与黑陶瓦当等等,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瓦当中,一件件令人回味的往事在里面蕴藏,这里的每一片瓦当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古都南京的生活轨迹,平民布衣,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个个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离开,留下一段段悠悠往事供我们追忆,留下这浓得化不开的情供我们细细品味。我越来越庆幸生活在南京这样一座有着如此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给了我如此多的机会拾起历史的碎片,正如朱自清先生曾在其《南京》一文中写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每当我弄回一堆裹满泥土的瓦片,轻轻抚摸它们,在水中冲去泥土,擦去灰尘,认真观察它们的花纹与造型,那一刻我时常在想,千百年前,那些辛劳的工匠在创作出这些瓦当时想过些什么吗?当这些瓦当被装上高高的房屋,人们仰望这些寄托着对未来的祈愿和憧憬的瓦当时,又会想些什么呢?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这些原来高悬屋檐的瓦当重回大地,穿越时空来到我的手中,每每看到瓦当那被土侵风蚀的斑驳,看到那在战争与岁月中留下的印迹,我感到的是历史文化的凝重,一种无比灿烂的融入历史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