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循纹就理 自然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纹就理 自然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敬畏自然》的解构、初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及课堂教学过程的简要介绍,说明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文本的要点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效链接,并借助教师的协调作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文本分析 学生心理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进行着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就是发现美、创造美!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饱含情感体验、人生思索的文章,怎样才能在学生充满求知渴望的心灵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呢?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学生、文章的了解并进而找到两者有效对接的途径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此,我们试以《敬畏自然》为例,谈谈怎样把握文本与学生的特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对文本所处的地位与其承担的任务要有深刻认识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共有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放在本单元第一篇的位置上,是有着教材编写者的深刻意图的:通过本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希望借对本文的理解为顺畅理解后面几篇文章奠定人文基础。并且,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于作者的观念是借助于议论性的文章来传递的,所以对本文行文结构的理解尤显重要。

明白这一点,对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接受文本的基础

有了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还须要有对接受者的理性判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少年,他们正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从心理发展角度看,少年的思维能力处在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思维敏捷,灵活活跃,接受新事物和操作能力很强,因而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知道了这一个事实,我们就不会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敬畏自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又明确了经由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语文阅读技巧、人文思索方面能够传送学生一些什么样的技能与思维方法,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能力。

三、策略的确定要以学生为本

鉴于本文所涉及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以学生的现有经验难以轻松消化,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引导到理想的境地去,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搭建一座桥梁,而自觉地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期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造成近30万人遇难;我国西南地区始自2009年秋季的罕见旱灾使得6000多万人受灾;南太平洋的卡特利特群岛,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

触目惊心的镜头画面、令人心酸的解说,足以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情感,从感性上理解自然灾害的无与伦比的威力以及与之相比人类的渺小。

随后我又让同学们就以上内容展开个性化的表达,谈自己对于人类与自然地关系的思考。

再接着,我将设计好的导语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人站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轻微的,脆弱的。无论是面对汶川大地震、南方的罕见旱灾,还是面临即将灭绝的卡特利特群岛,我们除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互助之外,只能是期盼大自然不再对人类发难,还会有谁敢在此时高呼:人定胜天?面对大自然,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走近《敬畏自然》,用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些有益的准备之后,学生们接受作者观点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寻到了后继理解相关材料的“知识固化点”。

四、教学过程要围绕任务的重点展开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呢?

鉴于本文作者以富有思辨、说服力极强的文字方式来传递思想,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切入点放到解析本文的结构上。

我试着设计下面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A 普遍来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作为普遍意义上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征服自然与被征服的关系的反对者,作者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引出作者的观点。因而,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

B 细读文章2-7段,思考:人类的智慧有哪些?是否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否远胜于人?为什么?

明确: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原因在于:第一、高科技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还很狭小;第二、人类认识是一断纠错的历史;第三,矿坑可能是人类自掘坟墓;第四、在太空中也许有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而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6-7节则是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C 细读8-10段,理解宇宙之间的生命,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本质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其它生物是兄弟关系,所以人类理应爱护自然。

D 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而后,我通过课堂小结来强化学生得来的结论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用这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模式,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明白传达给我们,在学生的心灵上引起巨大的震撼。在接受作者观点的同时,同学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如雕塑家是依据石料的特定纹理与自己的心中追求来确定雕刻内容一样,教师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必然应该在找到文本的内在“纹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质之后来安排自己的教育活动。通过《敬畏自然》一文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对文本和学生主体的有了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有灵魂,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金洪源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一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