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本文不要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依附于分体的人、群体或者特定的场所存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蓝印花布的 记忆就是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技艺之一。 南通作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较完好的保存了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南通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图案艺术性强,是中国蓝印花布的典型代表,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 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的现状

蓝印花布作为人们生活用品与南通的农耕文明相伴做过了数百年的灿烂历史。中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和纺织业的革新,而蓝印花布又与印染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简单,它用纸板代替传统的木板刻画出丰富的吉祥图案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这种简便的制作工艺,就适应了民间染织业的蓬勃发展。在民间蓝印花布的用途主要是被广泛使用在蓝印花布的被面、包袱、头巾、门帘、围裙等等的家庭纺织中。

在近代,随着外来的“洋布”传入中国市场和国外的染料的进入,而且价格也在逐渐的下降。这样人们的眼光就会被鲜艳的“洋布”所吸引,而被人们认为色调单一的、粗俗的蓝印花布就逐渐的被人们所淘汰。而后,民间的艺人们为了生存把蓝印花布的模板进行改版,进行五彩印刷才逐渐的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江南的南通忧郁经济基础灯方面的原因,蓝印花布的作坊一直延续到见过以后,传统的染色工艺由于作坊的存在得以延续下来。由于蓝印花布有着优质的棉布、独特的工艺、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逐渐吸引了许多的国外的商客的目光。在改革开放后,蓝印花布的出口外贸使得蓝印花布业有了新的发展。民间的蓝印花布被现代的工业产品所代替也使得蓝印花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艺术价值能弥补大机器生产的冷漠,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明显提高,许多的传统工艺又重新的得到人们的喜爱出现在国内市场。南通的蓝印花布业时常出现在各种工艺美术的博览会和展销会上。南通的专业人员设计开发的新产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2006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授予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中国蓝印花布艺术传承基地”。2006年6月,“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物名录。

(二)蓝印花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保存”,更多的应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得活态保护。①

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简单,但是他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复杂性。要有效的保护蓝印花布,除了那些已有的作品外,还应该对它的传承人、制作工艺等也要很好的保护。南通的蓝印花布的制作全是人工完成,制作过程主要有:1、裱纸、设计纹样刻画版:在民间的蓝印花布上一般都是蓝白两色的点、线、面的结合纹样,有时也单独使用。纹样的题材、内容跟丰富。2、挑选坯布、脱脂:一般使用质量好的棉布制作,普通的通常用做纯色的印染;温度、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3、刮浆:用石灰拌黄豆粉,两者按制定的比例调和,加水调成糊状,通过花版刮在布上。4、染色刮灰:把刮浆后的布放入染缸进行染色,待完成后把浆刮下。5、清洗、晾晒布。蓝印花布这种纯手工的民间制作工艺以质朴无华的蓝白艺术闻名。南通蓝印花布在纹样的设计上的创新,纹样越来越丰富,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而且这些简单的蓝白纹样的设计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喜庆、吉祥等艺术造型,例如:“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喜上眉梢”等。作为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就应当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有熟练的掌握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等制作产品,传承人的使命是恢复和继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得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演艺术;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艺等都与个人或者群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的重点与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就是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收集那些物质形态的载体,关键是要对那些掌握工艺技巧的人的保护,使得这种技艺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采取有效地措施使现有的物质形态保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保护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技艺的发展迅速的改变,甚而逐渐消亡。在这其中传承认和传承活动难以延续是最为突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民俗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无人继承,逐渐的面临消亡。例如许多民族的地方语言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无人继承;许多现代的青年人对传统的手工艺不屑,不愿意学习继承,使得那些掌握精湛技能的传统手工艺者无人传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它的特性看出,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并被继续的延续下去;二是它是一种具有民间性的文化遗产,民间是它主要存活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表示了它具有生活性的特性。通过这些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培养应主要从两方面培养。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口传身教”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在现在科技的冲击下折中方法已经很难维持他的主要地位。因此让继承人在生活中逐渐接受是最简便和直接的方法。二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完成。通过学校的教育可以大范围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工作重点应放在年轻人的身上。在新时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重新找到传统生活的情趣和被淡忘的文化记忆。

综上所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为根本的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呼吁。而对与传统的手工艺的保护,其根本的意义和作用却在于通过传统手工艺这一系统文化载体的重建和完善,以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对古老传统的敬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变了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使文化遗产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得到了突显,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给了人们一种关照生活的新的视角,并引起人们对当前生存状态的思考。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只有在文化的多样性中才能寻求人类的统一。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就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根基。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巨欣 主编. 《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2] 陈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人文观念的改变[J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3] 中国期刊网 《江海之滨,终朝采蓝――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4] 中国期刊网 李永 《探究南通民间蓝印花布》

[5] 吴元新 吴灵姝编著.《蓝印花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① 郑巨欣 主编. 《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